中经在线讯 很高兴有机会应邀来长沙同楹联界的朋友们一起学习研究楹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这次会议选在党的二十大刚刚结束,紧接着又要庆祝建军97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时机难得。湖南是文化大省也是楹联大省,这里历史悠久、文脉兴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特别是湖南省文联、湖南日报在传承发展楹联文化,推动文化强省、强国工作中有很多建树,走在前列,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和宝贵经验,楹联里的湖南就很有新意。这次又集中了全国各地楹联专家聚集长沙,群星灿烂,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俱佳,机遇难得值得庆贺,缘分所至应当珍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指出,湖南历史文化悠久,革命文化丰厚,先进文化活跃,要求我们要把文化建设同科技融合同旅游融合,这很有针对性指导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次论坛也是学习贯彻习主席指示的具体举措,实际行动,也是一个成果。湖南省文联、湖南日报和长沙市文化界等诸多同志为研讨会付出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此,我们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楹联又称对联是一种既简约又深刻、既规矩又灵活的文化艺术形式,很受大众欢迎。楹联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说法不一。一种认为源自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也有的说公元前5世纪的诗经至后来的楚辞等的对偶句如“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这是对联的初型。当然也还有各种说法,概括起来讲,说它是,萌芽于先秦、问世于汉唐、繁荣于明清,已有几千年历史,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这个判断多数可以接受。楹联文化的形式简约而内容丰富。说他简要,只要符合对仗格律的两行汉字即可称为一副楹联。说他内容丰富是讲它可渗透到各行各业、四面八方,工农商学兵政党、婚丧嫁娶聚离别,甚至朋友交往,雅集游乐等等,都可以用楹联形式述说认知,抒发感情。如按应用场景可分为庆贺联、哀挽联、行业联、赠联、山水联、哲言联等等。只要有人的活动都可用楹联表达。楹联同其它文学艺术形式向来是紧密结合、相融相通。扬州大学胡萌先生说“楹联语言的内容受文体发展变化的影响,几乎包罗万象”。他列出了多种入联情形,如以诗入联、以词入联、以曲入联、以赋入联、以古文入联、以现代文入联等等。楹联总体上属文学艺术、文字艺术。先懂得文字,认识字,辨别字的音形意,然后造句,然后写诗作文,把其中的经典归纳为楹联,雅俗共赏。楹联的内涵外延,用途意义还可讲出很多。我这里只讲在楹联文化中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三个重要观点。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自信来自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世界上没有那一种文化像中华文明这样一直延续下来,发扬光大。这一厚重历史给了我们根深叶茂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自信来自生动的实践,许多楹联都对大自然的认知感怀,对社会经历的总结和感悟,对人与人关系的体察和感应,对自己思想的升华和反省。可以说每一幅联都有出处,都可以从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据。事实作证明,岂能不确信。自信来自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共鸣,字变成句、句组成联、写成诗,有的还要用书法写出来、用画图画出来、用音乐戏剧唱出来、表演出来,就成为一种有多种要素组合的文化艺术作品。人们就可以借鉴、品味、评论。自信来自于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真善美一边、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边。楹联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人民的创造。“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豪情万丈、信心百倍。
二是秉持开放包容。楹联比任何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更能做到开放包容。它的创作对象、使用对象、服务对象不受任何限制,大到一国一城一山一水,小到一物一事一闻一悟,都可以用楹联表达,大题小作、小题大作,兴观群怨都可以入联,诗、书、画、乐、舞都可以与之合作,古往今来,中西文化都能融汇贯通,楹联不孤,朋友遍天下。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要懂得变通,善於守正道且与时俱进。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守正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移。这要深刻理解和贯彻习主席讲的“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的转化就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灵活运用,把传统理论和成果转化为新时代理论和成果。第一步是实践,就是先干起来,干的过程就是转化的过程。比如老会长蒋有泉提出“把楹联写在党旗上”,就是创造性转化。再比如2022年在李培隽会长倡导和领导下开展的“理想、初心——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楹联书法征集活动,就是一次创新性转化。用传统的楹联和书法形式,阐发表述的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解和感情。作者要创作楹联就必然对党的精神谱系进行学习、消化、理解,并用楹联的方式概括归纳出来。这个举动就比一般学习讨论要用功得多、深刻的多、准确的多。这还不够,创作了楹联还要请书法家写出来,再在人民日报等单位展览出来。再进一步在人民论坛、人民网刊登出来发表出来。这一系列的工作过程就是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它创造了新内容党的精神谱系、它创造了新时代的传播方式,书法写出来、厅堂展出来、杂志登出来、网上发出来。这既是作者自己的精神净化文化艺术水平提高,同时也启发大众广泛受益。有些地方仿效复制,辐射作用拓展了楹联效果。创造性转化是值得称赞的但还不能满足,还要再升华那就是创新性发展,走好第二步,对转化过程和成果进行归纳概括,上升到理论、规律的高度,为楹联的功能作用发挥总结出新的理论,从实践和理论结合上推动楹联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自觉的担当精神、精湛的艺术水平和很强的组织能力等。这既是弘扬楹联文化的创新,也是现代化管理的创新,它能在推动楹联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也对做好其他工作提供借鉴。
楹联文化博大精深,使命光荣。它担负着传承优秀文化,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宣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历史重任。担负着教化社会、提振士气、团结多数、娱乐大众的光荣职责。楹联学会这几年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走基层进社区把楹联送到千家万户,开展了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活动,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发现聚集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楹联人才。楹联的运用和普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入,有专门报纸、杂志、网络。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贴春联贺新春。这些大家都看得见记得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对我们是及大地鼓励和鞭策。楹联艺术是一个“学海无涯”“上不封顶”的艺术,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打破高原多高峰少的困局,攀登新高峰开创新局面。楹联理论研究有成绩,但不尽人意,也应向深里走向实里走。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一些名联进行解读,对一些新作进行鼓励,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百年老店有一些传统好联要传承弘扬,有的也可以写新联共赏共品。楹联创新发展的空间大得很,有兴趣的爱好者都可以大显身手,我们的杂志、报刊、网络都可以发表。楹联创作要提倡郑板桥讲的“删繁就简”“领异标新”,要提倡写短联,五、七、九字最合适。什么是好联,书法家愿意书写,名人雅士愿意悬挂,普通百姓愿意张贴,内行方家愿意收藏,就是好联。我们现在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矛盾交叉的时代,困难重重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新时代,干事业的时代,是一个考验人锻炼人的建功立业的新时代。习主席说“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作品,创作出见深见广见新见实的作品,创作出传得开、传的远、传的久的作品。用我们的实际工作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楹联的力量。
发布:中经在线
编辑:侯晋平 房旭青
编审:熊 辉 王海珠
荐稿:王京忠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全称中国经济报道)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部署,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森林康养建设工作委员会等百家权威机构联合共建,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担负着中国社科院成果中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融媒体的职能,是一家公益性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以“红色领引、小康经济建设、政府三招三引、推进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为企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开辟多边贸易”。始终坚持正能量,高唱主旋律,以“报道中国,影响世界;融合发展,共创未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为办网宗旨。依托各大主流经济报刊社,整合3000多家网络媒体,300多家地方电视台,500多家海外媒体,形成覆盖全球的经济资讯交互合作机制。是专注于以经济信息合作为中心的产经资讯交互合作平台,也是面向全国以项目运营为主、媒体、政企、智库、商协会联动发展的开放型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同时也是多家报刊社提供媒体支持的融媒体集群矩阵和产业智库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