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民革省委会开展了“礼赞新中国发展成就 礼赞新型政党制度”征文活动,得到了全省民革党员及家属的热烈支持和响应。
今天很荣幸收到已故民革党员、驾机起义成员唐玉文的家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研究员、副主任张松的征文来稿。
延安军民欢迎“美玲号“机组成员,毛主席说欢迎你们到延安來
唐玉文:1926年生于四川省温江县。1942年为参加抗战,报考航校。1946年6月,他与刘善本等人驾驶国民党飞机起义,飞往革命圣地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和鼓励。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亲自接见机组人员,并向他们每人赠送了一只美制纯银的勃朗宁手枪,作为永久的纪念。后来,毛主席又在欢迎驾机起义人士大会上这样评价:“这架飞机是国民党第一个驾机起义的飞机,打破了蒋介石空中骄子的地位和美国军事垄断主义,奠定了蒋家王朝覆灭的基础。”
1946年9月26日,唐玉文受组织委派前往东北参与组建解放军第一所航校。临行前,毛泽东主席脱下了身上的貂绒大衣,亲自为唐玉文披在身上,并郑重地交待:“要好好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唐玉文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培养众多杰出航空人才,从此没有离开这块黑土地。唐玉文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加入民革,先后担任政协黑龙江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七届委员会常委,省民革第六届委员、第七届常委等。1997年2月逝世。
去年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不幸逝世,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撰文《矢志不渝跟党走 坚定不移为民情》缅怀周铁农,提到了周主席关心唐玉文的一段往事:
“已故民革党员唐玉文同志是机组电报员,1946年与刘善本一起开创了国民党空军架机起义的先例。"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依然坚定信念,跟着共产党走。一次,他不幸受伤,铁农主席听闻后,亲自到医院慰问,并在唐玉文同志逝世后积极协调有关方面,给予其家属妥善安置,后又协调有关方面为其修建墓地,并推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唐玉文亲属张松:与祖国共奋进共辉煌
在新中国迎来成立75周年光辉礼赞的时刻,作为一名民革成员的家属,我感到对祖国、对敬爱的中国共产党、对民革的感情愈发浓厚,这来自我长辈的血脉,更来自我是中共党员,来自我与民革组织的交集和不解之缘。我的亲属唐玉文是一名民革老党员,他在民革恢复初期就加入了民革工作,他总是以身作则,带着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带着我参加民革支部的讨论与学习,他深深地爱着这个社会,爱着中国共产党,爱着民革组织,爱着敬爱的周铁农主席。他具有无私奉献的品格、认真努力工作的精神和良好的自身素质,他为民革的建设甘于奉献,为人民军队的航空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
今天,我把他在45年前发表的文章作为国庆献礼,献给同志们,献给亲爱的民革组织。
民革党员唐玉文:在东北老航校战斗的岁月
时光倒转,恰逢东北老航校建校40周年,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在老航校奋斗的日日夜夜。老航校精神永远激励我前进。1946年6月26日,“美玲号”机组接到任务,由国民党国防部警备司令部印有绝密特殊火烫红封条的4个大铁箱,对外号称是是通迅器材,其实是上峰给美玲号专机装修的绝密费用制式金条和法币。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了!全体机组成员在刘善本机长的带领下,飞向延安,飞向人民的怀抱。
我们机组到延安后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嘱托下,我们又肩负起神圣的使命,离开延安昼夜兼程赶赴东北组建东北老航校。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奔波跨过敌占区,因为当时解放区还没有连成一片,我们绕道终于到达东北牡丹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东北解放区还没有全境解放,只能在北满和中苏边境一带发展,按党中央东北局当时的文件要求:“放开大城市,占领两厢”。由于组建航空学校没有物资并缺乏专业人才,条件极为艰苦。按照发达国家参照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办法,这些条件都不具备,而且时间很紧张,在短时间内必须培养出合格飞行人才。根据当时的局势,按照从延安临行前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从创建人民空军建立航校的要求出发,我们机组一行4人开始了东北老航校的组建。
克服困难 艰苦创校
老航校从1946年到1949年4年间培养出了100多名航空人员和各专业地勤人员400多名。我当时除担任通信仪表、航空基础知识教官外还分期分批培养了200多名学员,我当时负责第四大队的教学工作,第四大队学员主要由原国民党驾机起义人员、日本航空爱国人士组成,用了4年时间共计培养出3期飞行学员和4期机械、领航学员。他们中有抗美援朝英雄飞行员王海、战斗英雄刘玉提等年轻的航空人员,后来都成为我国航空领域的领导者。
在老航校工作期间奠定了我的革命世界观,老航校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它培养了我的革命精神和锻炼了我的意志和胆识,学到了许多革命老前辈、老领导、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使我在老航校战斗的岁月中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在日后的工作中,无论我遇到了多少意想不到的困苦,我一想到老航校、老航校精神和在老航校的经历,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我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老航校培养了我,锻炼了我,使我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他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怕艰难、不怕困难、百折不挠。
毛主席为“美玲号”起义机组赴东北创建老航线送行。并亲自将穿在身上的大衣披在了唐玉文的肩上
1947年11月份,那一年是我人生当中所遇到的最寒冷的一年,也是我在老航校物质条件最艰苦的一年,航校刚刚发展,物资保障和后勤工作满足不了教学和训练的需求。我所在的4大队每天训练回来由于天气寒冷,加上训练的劳累,回到宿舍后两腿累的都直不起来,我当时吃的早晚饭都是玉米饼子大馇粥和咸菜,一个月都见不到一次豆油和肉类,大米白面这些细粮更是少见,飞行学员也是如此。组织上非常照顾我,尽最大努力改善我们的生活,当时正是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正在向我们东北解放区大举进攻,条件异常恶劣,非常艰苦。记得有一次,一个飞行学员抓到了两只野兔,大家争先恐后送到了后厨改善生活,当时常乾坤校长派他的警卫员给我送来一只野兔大腿,让我非常感动,每每回想起来,至今无法忘怀。在常乾坤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上下齐动员,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训练间隙到草甸里敲开冰层去抓鱼,来给大家改善伙食。在最艰苦的1947年我忍受着严寒和物资匮乏的困难,顽强的工作着,我们当时住的房子就是原日本人投降时扔下的马圏和旧兵营,简陋就不用说了,四面透风,由于我们没有配发冬季飞行服,只能穿着旧衣服过冬,夜里经常穿着衣裳睡觉。
开动脑筋 解决飞行燃料
当时飞行燃料非常缺乏,成为航校训练中最大的困难,没有补充没有来源,加上国民党飞机每天来捣乱轰炸。土匪也跟着来趁机破坏。我每天着急上火,在这种情况下校领导多次组织我们出思路、想办法,一天晚上我突然想起1943年我在美国圣地亚哥空军基地培训的时候看了一场电影,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德国的飞行员由于飞机缺乏燃料最后迫降在一个小岛上,后来用乙醇酒精代替汽油飞行成功的镜头,给了我启发,我就将我的想法报给了当时主管训练的处长吕黎平。当时有一部分同志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此办法不可行,因为天气太冷,酒精燃烧度达不到要求。一天晚上我看到一本伪满洲国出的化学书,我就按照书里的方法反复研究乙醇的燃烧浓度,组织人员备了两口大锅将玉米放到大锅里提炼加工,生成乙醇,最后达到95度到98度的浓度。在燃烧后加大燃烧值我又突然想再配上少量的汽油效果能怎样呢?我们用汽车发动机进行试验,效果很好,最后我们又改进了发动机的喷油嘴,飞行试验终于成功。当时我非常高兴,几天后受到了校领导的表扬,常校长亲自握着我的手,高兴的说:“唐教官,你解决了大问题啊!”我当时谦虚的说:“这是我们飞行理论中队集体试验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校长和大家一样心情舒畅起来。我为老航校解决了困难,我们又恢复了训练。
1948年春,国民党空军司令周志柔下令,集中了十多架轰炸机轰炸了老航校,土匪和国民党特务又放火烧掉了航校油库。我当时为了对付暗藏的敌人,每天带着武器一边培训飞行人员一边还要观察保护飞机和其他飞行学员的安全。记得当时警戒任务非常繁重,每天带领学员上完课后就得组织大家进行警戒任务,防止敌人破坏。这样的边训练边战斗一直持续到1948年秋。
一天,常乾坤校长通知我们马上出发,老航校要搬迁到离牡丹江约180公里的密山东安镇,当时的全称叫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也就是我们所称牡丹江航校,现在简称叫东北老航校。我们到这一看所谓的老航校就是一个大操场,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这里都是航空废弃物,没有初级、中级教练机,没有教室和训练跑道。我当时所在的训练处4大队共接收200多名学员,我记得有一大部分是从陆军里选拔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从当时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招收的爱国青年学生。剩余100多人都是由原在我们驾机起义的感召下,空军航空人员和陆军起义的爱国军人组成的。他们虽然没有在正规院校进行过学习训练,但是他们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世界观。他们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心甘情愿克服困难,学习航空知识,不怕艰难、不畏强敌,从最基础学起,从最简单的代数几何到高深的航空理论、发动机构造。我先后带了航空基础班,共培训了4期学员,包括基础知识、飞行理论等课程,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中国空军的佼佼者。到今天回想起来我也感觉到很骄傲,是我在组建中国空军和老航校工作中贡献了自己青春和知识。回想起我们在离开延安奔赴东北的最后一天,毛主席、朱总司令还有当时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在延安杨家岭毛主席家中接见了我们,毛主席跟我们讲要在东北建立我们自己航空学校,那里条件艰苦、生活清贫,你们要克服一切困难,你们是我们空军未来的栋梁,是放出去飞翔的鹰,遇到事情多动脑筋,你们是空军的创始人!他又说延安到东北要走很多路,也是一个万里长征,由于解放区还没有连成一片,还要经过监管区,快到冬天了,那里又很冷,说到这里毛主席慈祥的看了我一眼,那一天是个阴雨天,主席看到我穿的很单薄,马上从他身上脱下了棉大衣披在了我的身上。带着主席身上的体温我踏上了去东北的征途,我没有辜负毛主席党中央的嘱托,经过了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来到了牡丹江老航校,进行了我人生当中的重要里程。老航校精神时刻鞭策着我,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难忘兄弟情 送别隐蔽战线同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我党的革命历史上,有一支队伍为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但是其功绩,甚至连姓名都不为世人所知晓,这支队伍就是我党的隐蔽战线。“美玲号”机组的起义,像在国民党军队里扔了一颗炸弹,蒋介石气昏了头脑,一方面命令文人特务撰写了一些什么“美玲号机组成员一到延安,就被投入监牢,施加肉刑……”等通讯报道,另一方面加紧了对起义机组成员家属的迫害。1946年7月8日下午,我在温江县永胜场唐家林的老家突然来了两辆美式吉普车。来人自称成都国民党警备司令部宪兵队,他们一式美式装备先是在唐家大院屋外设了一伙人荷枪实弹的警戒,另一伙人进屋二话不说,先把我的母亲、三哥、三嫂、小孩子赶到一个房间控制起来,然后就乒乒乓乓地乱翻、乱砸起来。他们搜查得很仔细,把我给家里的书信,留在家里的书籍、报刊、杂志、赴美培训获得的毕业证书、相机、奖章,全都装在一个箱子里拉走了。
来人还把我的母亲、三哥带到温江县城国民党部,进行了连夜突审。没审出什么结果,不放人。军统特务组织成都站杀气腾腾责问我的母亲,问我来没来信事先通知家里。国民党军统局派出一个上校来亲自过问此事,责令温江县当地军警对我家严密监视,不交代绝不放人。并声称蒋总裁委员长告诉谁要动员他们回来既往不咎一律赏黄金百两,如果抗拒杀无赦,凡事此次行动立功人员,奖励一千现大洋。后来,国民党重庆行署军统特务组织派出了一个二十多人组成的暗杀小组,不分昼夜的在温江永胜场劳模村驻扎了三个月,他们想放长线大钓鱼,只要我一露头就立即拘捕。
国民党白公馆也接到了时任国民党军统局白公馆少将处长沈醉的电话,只要我一露头就立即拘捕押往白公馆。当时一家老小被困在温江县城生活是相当困难的,蒋介石蒋总裁手谕又不放松,我的母亲和全家老少一家人人心惶惶,随时有被抓被杀头的危险,全家还要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生怕会随时回家,在这艰难的时刻国民党蒋介石又发动了全面内战,生命和生活都非常危险,为了避免一家老小惨遭杀身之祸,不得不动员亲属朋友来想办法筹钱以保一家人的生命安全。后来幸亏我的二哥唐玉成,年轻时在当地认识的一个保安司令是唐姓本家,送去了很多银两,并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对明末清初青花瓷瓶和父亲留下的一个明朝出年八大山人龚贤的亲笔山水画送于本姓司令,我的一家老小才免遭迫害。
到达哈尔滨后,我们仍然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蒋介石从叛变的外号“鬼样子”的李彭秀口中听说美玲号机组四人到了哈尔滨,于是派出特务四处暗杀我们。我跟刘善本同志乘汽车先后四次遭到枪击。我们被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安排住到了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宾馆,这条街满眼都是异域风情,到处充溢着面包、牛奶、咖啡的香味。这让我觉得,当时的哈尔滨不比美国的一些城市差。到了宾馆,政治部的同志安排我们理发洗澡,还吃了一顿西餐。然后按照约定时间把我们带到了颐园街1号。陈云、刘亚楼、彭真、李立三等东北局负责人在一间会议室接见了我们一行。握手后,说“欢迎你们来东北参加空军建设。你们机组成员在危机关头毅然决然驾机起义,对蒋介石是致命打击,对蒋军官兵是有力号召。你们功绩卓著,将永远载入史册。我们的空军建设要靠你们发挥聪明才智,贡献力量。”他们的话深深的鼓舞了我们。我在此刻心中默默的立下誓言,不论前途多么的艰难困苦,一定把东北空军航校建设起来,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和嘱托。
作为我党空军摇篮,东北老航校组建后,由于解放战争需要,东北老航校的各位教官除了训练飞行员以外还经常带领学生承担运输战略物资的任务。1947年至1949年,我经常带领老航校学生承担运输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我结识了 “上海华石”公司一位叫刘光典的同志。刘光典是一副又高又瘦又帅又文质彬彬的模样,平常大家都称呼他大刘,后来我才知道刘光典的真实身份实际是我党隐蔽战线的一员,当时主要负责在上海收集有关情报和购买战略物资运回东北解放区。那段时间,刘光典负责购买物资,我负责运输物资,我们俩在合作中很有默契,躲过了国民党的多次封堵,保障了像盘尼西林这一类战略物资的供应。刘光典受过大学教育,而我是从美国回来的,所以我们私下里经常聊天,有很多共同语言,聊一聊大学生活和留学生活,刘光典年长几岁,我一直称呼他大哥,我们俩在一次行动中还约定好等开国大典那一天,共同为共和国献礼,将家里的黄金当做特殊党费上交国家,然后带上家人相约在天安门照一张合影。
颐园街1号,时任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党政军领导为刘善本、唐玉文举办欢迎晚宴旧址
1949月9月中旬的一天,已经是开国大典的前夕,我突然接到上级的一项秘密任务,要驾驶飞机将刘光典和另外一名同志从北平送往大连,然后再乘轮船前往香港。当时,我还不知道次刘光典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是台湾,蒋介石集团已经逃亡台湾,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做好了负隅顽抗的准备,台湾已经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孤岛,我们党派往台湾隐蔽战线的同志都已经做好了一直潜伏的准备。飞机从北平起飞,穿过一道又一道云层,刘光典就静静的坐在副驾驶后面的位子上,没有像往常一样一直跟我聊天说话,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我感觉他的心里好像有话要对我说,但是一路上,刘光典就这样静静的坐着,透过玻璃窗户望着机舱外的大地一点点远去,没说一句话,这个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心中。没想到此去竟然是我和刘光典兄弟的最后一次见面,解放以后,受组织安排,我多数时间在东北工作,而我听说刘光典的家人被接去了北京。再到后来,我听说了刘光典牺牲的消息,在我心中那个又高又瘦又帅又文质彬彬的形象一直影响着我,还有我们俩为新中国献礼的约定。
为了解放全中国 我向党来献金条
我当时参加第一架起义飞机机组到延安,正向刘善本同志在全国解放后所说:“这架飞机的起义成功是与唐玉文同志、张受益同志、唐世耀同志配合分不开的,不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唐玉文同志在蒋空军6架飞机多层次、全方向追击下,机智果断,迅速发出无线电讯号、迷惑敌人,为这架起义飞机的成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蒙蔽了国民党空军的追击,成功飞向延安。”在老航校最困难的时期也就是全国解放前夕,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拿出我从美国留学期间辛苦积攒下来,准备养家的10根金条作为特殊党费献给党用于中国的解放事业,这也是我和一位兄弟的共同约定。在我们的积极努力下,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奋斗老航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今天回想起来我仍然为老航校精神所鼓舞,也是我一生的骄傲,老航校精神永远激励我前进。
发布:中经在线
供稿人:唐玉文亲属张松
编辑:侯晋平 房旭青
编审:熊 辉 王海珠
荐稿:王京忠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全称中国经济报道)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部署,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森林康养建设工作委员会等百家权威机构联合共建,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担负着中国社科院成果中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融媒体的职能,是一家公益性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以“红色领引、小康经济建设、政府三招三引、推进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为企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开辟多边贸易”。始终坚持正能量,高唱主旋律,以“报道中国,影响世界;融合发展,共创未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为办网宗旨。依托各大主流经济报刊社,整合3000多家网络媒体,300多家地方电视台,500多家海外媒体,形成覆盖全球的经济资讯交互合作机制。是专注于以经济信息合作为中心的产经资讯交互合作平台,也是面向全国以项目运营为主、媒体、政企、智库、商协会联动发展的开放型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同时也是多家报刊社提供媒体支持的融媒体集群矩阵和产业智库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