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忠:读余三定《艺术批评史》序言

 2024-11-10 22:25:09  浏览量:444769

0.jpg

读余三定《艺术批评史》序言


王京忠


  中经在线讯 从一个文友那里,我看到了余三定教授今年又主编了一本新的著作:《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一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余三定为此书写了一篇介绍概况的十分精彩、鞭辟入里的序言。而这本书,据说有七十万字。我只是看到了这本书的目录,就已经感到非常的震撼了! 

剪贴板07.jpg

  美术篇、音乐篇、影视篇这三大板块,分别按照“十七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初期的分段,来回顾和描述三大艺术门类的批评历史。这些非常专业的领域,在大学里也是需要一两个大学、甚至三个大学以及大学里面分成若干院系若干专业,经过有艺术潜质的大学生四年的认真学习,才能掰扯清楚的。这真是十分专业的技术活儿啊!

  好在各专业的批评家们,早已对各自的专业领域十分熟悉,写出了许多各抒己见的批评文章。这些批评,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训人”“拍砖”,而是对那些艺术作品进行解读、理解、深挖、辨识、研究、讨论、提出意见卓见锐见,与作者与观众及读者和其他的批评家们一起,来共同探讨三大艺术门类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特点、艺术规律,来肯定其成就并指出其不足,来探索和展望,来引领未来一个时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

  我爱好一点中国的国画,对年画、版画、木刻却不爱好。至于什么油画、行为艺术、音乐创作、器乐演奏都是外行。民族音乐、美声唱法这些,我就是个K歌的水平。对于交响音乐、戏剧和影视,工作之余我倒是乐意欣赏欣赏的。关于影视方面的评论,我觉得还是挺有趣的,因为那些年我也是电影电视片的追剧者。对于美术、音乐、影视的批评,我只能从观众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个人感受。学富五车的余三定教授在序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批评,还是来自那些有专业素养、有思考能力、有批判意识的批评家。”

  是的,我个人认为余三定所说的“千禧之年的美术界,延续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卫美术的锐气艺术家们批出了一个个‘艺术炸弹’”,仅靠“人人可为批评家”的随意的汪洋恣肆地直观表达,就事论事地批评,不太容易说到点子上,难于承受那些艺术炸弹的视觉轰炸之后,还能够有美的享受,能够全身而退,不会被“炸”得遍体鳞伤。艺术欣赏的批评,是见仁见智的“萝卜白菜”,不宜一概而论,或有共鸣与不敢苟同的争鸣。

  好在余三定教授已经在他的序言中,为我们指明了切入点、评价的方向,以及关于70多年以来当代的艺术批评的历史画面。

剪贴板08.jpg

来看看余三定是怎么说的:

  “我们知道,在中国当代七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艺术批评一直十分活跃,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上演了许多的活剧,积累了许多的成果和经验(当然也有教训),在艺术界,甚至在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这一过程还在延续中,还在发展中),这需要我们认真地、细致地回顾、梳理、分析和总结,以描述其进程和轨迹,总结其成绩和经验,探索其内在发展规律。”

  这本书,“分别研究中国当代的美术批评史、中国当代的音乐批评史、中国当代的影视批评史。”

  作为全国知名的中国当代学术史专家的余三定,明确的定调“学界通常称之为‘十七年’时期”,“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美术批评,覆盖面甚广,但相比较而言,在新国画、新年画、木刻版画和连环画方面成绩最为巨大。紧随其后的“文革”时期,美术创作和美术批评都打上了浓重的时代烙印,呈现出鲜明的政治特色与时代个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作为同龄人,我深有体会。作为新闻工作者老人,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时代。

  “第二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新中国美术发展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当代美术批评史上的黄金时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是批评家开始自觉的年代,他们面对经济大潮席卷下的艺术市场,要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充分发挥批评精神,对批评自身不断反省。”“美术批评自我监管,努力保证批评正常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艺术已经开始与市场接轨。”评价乃属赞美、分析很是客观。

  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一书的目录中,我了解到“85美术新潮”“新生代艺术现象、政治波普艺术现象、女性艺术现象”,尤其是“关于水墨艺术现象”的批评。在那个二十年阶段,在圈子内和观众以及美术批评界、美术创作界,所可能引起的惊叹和响应——尤其在新生代艺术家们的画室里、在前卫风格的展厅中的个人探索、团队创作、观众反馈的热浪与批评家们的理性反思。作为新闻界的老报人,当年也算时尚观众的我,也曾经目睹和关注过、担忧过,后来也认可过、无所谓过。东方西方的艺术,总是既能追赶潮流,也能坚守那些精典的老窖陈货底线的。

  从文友辞赋家陈志平“广度、深度、维度、辨识度——读余三定《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序言”一文中,我得以回顾到耳闻当年的专业讨论:形式美与抽象美、罗中立油画《父亲》的本质导向”那些令人“走火入魔”的前卫艺术“也是艺术”和“有违道德伦理”的争论。以及1983年5月中国首次举行“毕加索绘画原作展”,《美术》杂志还介绍了立体主义艺术的兴起、发展和特征,评述了毕加索画作风格和手法的多样性。对于二十一世纪初批评的“失语”与”坐台”的批评和无奈的困境,余三定教授在序言中的概括也表征了他是认可“喧嚣、浮躁、泡沫、乱花迷眼、空洞无物……这些是二十一世纪批评家们、艺术家们普遍感受到的文化特征”这种词语定调的。还有陈志平举例书中所描述的“包括了文革前大陆新民歌风格、港台风格、现代摇滚风格。……突出特点是把现代西方爵士、摇滚乐的思维模式、技术特点与民族音乐的原始形态相结合。”

  作为新闻界的发烧友,我当年也有所耳闻,甚至有意关注过,对他们的有些表现我也是感同身受。这些当年和至今,我们都颇有体会。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么伴随这些先峰文化,包括“八个样板戏”、气势恢宏或婉转优雅空灵的交响音乐、民族音乐地欣赏与感动,陆续走过来的。

  我还有幸从余三定的序言中了解到“对先锋实验音乐和大众流行音乐的批评”,了解到“音乐创作活动为音乐批评提供了具体的评价对象,为批评理论的丰富、充实和不断完善提供了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有见地、精准的音乐批评为音乐再创作活动提供了修整的可能,两者之间若能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势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对于影视批评板块中,对二十一世纪初的影视批评,我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一书目录中,看到了“个体与社会角度的分歧、人性与历史视角的分歧、伦理与性别立场的分歧、文学影像方面的分歧”以及“分歧之中的深思与拓展”这“五个分歧一个拓展”,虽然未及细读内容,我觉得章节非常的全面。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正如全国知名、湖南骄傲的长于文艺学和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资深教授余三定在他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七十万字巨著的序言中总结的。

剪贴板09.jpg

  本书”研究成果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就是系统地、完整地描述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的发展阶段、发展进程,并对其中的重要现象、重要争鸣、重要成果、重要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提炼和总结,第一次构筑起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发展史的整体框架和完整系统。”

  “这在学术研究中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填补空白的开创性意义。”


发布:中经在线

编辑:侯晋平 房旭青

编审:熊 辉 王海珠

荐稿:王京忠

00.png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全称中国经济报道)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部署,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森林康养建设工作委员会等百家权威机构联合共建,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担负着中国社科院成果中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融媒体的职能,是一家公益性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以“红色领引、小康经济建设、政府三招三引、推进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为企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开辟多边贸易”。始终坚持正能量,高唱主旋律,以“报道中国,影响世界;融合发展,共创未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为办网宗旨。依托各大主流经济报刊社,整合3000多家网络媒体,300多家地方电视台,500多家海外媒体,形成覆盖全球的经济资讯交互合作机制。是专注于以经济信息合作为中心的产经资讯交互合作平台,也是面向全国以项目运营为主、媒体、政企、智库、商协会联动发展的开放型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同时也是多家报刊社提供媒体支持的融媒体集群矩阵和产业智库资源平台。

16621841738895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