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道讯 (熊辉)我们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农村改革全过程,注重改革红利释放机制科学设计,在改革中惠民、在惠民中改革,走出了一条改革与发展良性互动、红利与福利相互支撑的农村改革之路。2021年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16元,绝对值超过全省平均值。也正如此,农村改革的星火在深山里持续燃烧三十多年,尝到改革“甜头”的群众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蔚然成风,使黔北大地的村庄里、田野上、茶园中,散发着浓郁的农村改革气息,勇于创新、渴望改革成为这里最重要的“改革生态”。
改革
惠民才是“硬杠杠”
红利才是“香饽饽”
花茂一景
土地制度改革
打开农村改革的一把锁
“谁来种地?”“谁来经营?”黔北大地的泥土里发出一连串亟待求解的深层问号。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再延长30年,既是时间延伸,更是内涵拓展。近年来,随着“四化”深入推进,遵义市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农业深度市场化、加快规模化正是再延长30年的核心要义。
新蒲新区三渡镇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形成“三权分置”,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01稳定承包权方面,遵义闯出了“新路子”。
遵义市通过试点、扩大试点面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历时4年、投入配套资金2.5亿元全面完成144.2万农户、1248.6万亩承包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一家一户有了“红本本”,一分一亩有了“身份证”,“揣”在兜里的“权”让群众吃下“定心丸”,为农村产权交易打下基础,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先确权、再赋权、后易权的做法得到各级领导肯定,汇川区入选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并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户户参与、人人支持,在确权颁证过程中凝聚起来的改革共识,成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源泉。
02放活经营权方面,遵义更是有了“新花样”。
今年1月23日,深圳波特公司与贵州通达数字农业公司联手对以湄潭县为代表的数万亩欧标茶园经营权进行流转,推动打造5G数字茶园,立体整合“产业产地+商贸连锁+电子商务+金融资本”,通过跨界产业融合,实现资产公共化、信用化、证券化,推动市场互联、经济互联、发展互联。这是放活经营权的典型事例,不仅实现“黔货出山”,而且实现了“经营权出山”,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资金、产业、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山”,推动深山里的产业脱胎换骨、破茧蝶变。
03放活经营权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牛鼻子”,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金钥匙”。
一活百活,放活经营权,激活了城乡要素互动,加快了城乡市场互融,推动了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茶叶200万亩、蔬菜352万亩、辣椒213万亩、花椒100万亩......这些数字背后,正是遵义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放活经营权的真实写照。
通过“三权分置”,实现了分散的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流转,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再造,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推动发展要素向农村全面渗透,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健康发展。
桐梓县尧龙山镇
经营体系改革
撑起农业发展的一片天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是党中央对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的明确要求。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此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策的呵护下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遵义市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方案》《家庭农场培育行动三年计划》,培育引进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占全省26%,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02家、占全省17%,均居全省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持续规范提升,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322个,市级以上示范社521个,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249个;纳入农业农村部管理家庭农场达8077家。这都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经营体系基础。
播州区白果贡米产区
既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也要支持引领普通农户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为此,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至关重要。落实“四新一高”理念,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路径,把先进的品种、技术、装备、组织形式等现代要素集成导入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引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动农户干在产业链、富在产业链。遵义市贵州卓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播州区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入选今年全国100家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单。
在深化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的赋能推动下,经营主体实力提升与遵义农业发展壮大同频共振,2021年农业总产值达921.25亿元、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火车头”地位更加巩固,农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进一步提升,遵义农产品走进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走向海外,开放度进一步提高,撑起了全市农业发展的新天地。
余庆县辣椒育苗现场培训
产权制度改革
闯出农民致富的一条路
全市农村集体资产202.56亿元,清理资源型资产总面积3229.70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万亩。如此庞大的资产,却长期面临权属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严、流转不畅等问题,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资产还面临流失的风险。
遵义市及时出台《遵义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市级示范点创建实施方案》《关于融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的通知》等文件,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遵义市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湄潭县金花村
明晰农村集体产权,由点到面,全市1848个村居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和股份量化,100%组建成立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予登记注册,探索出台的《遵义市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指导意见》得到省级肯定,农村“三变”改革村级全覆盖。在这一过程中,首创了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路径,全市600万农民确认为集体成员,取得“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成效。
凤冈县永和镇永和社区客店组村民种植蚕桑
注重完善集体产权权能,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相关权能。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改革、投身改革,确保农民聚在合作社里、富在产业链上,全市“三变”试点村集体以耕地、林地、园地、草地等资源入股经营主体达339.45万亩,村集体自有资金入股6.08亿元,农民自有资金入股15.16亿元,累计实现120万户、500余万农民以承包地等资源、财政资金量化、村集体资产资金量化等多种形式入股变股东,农民股东参与“三变”改革实现增收21.55亿元,村集体增收6469万元。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通过产业和股份把农业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再造双层经营“统”的功能,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道真食用菌产业园
农村改革试验区
孕育改革种子的一块地
遵义农村改革经验“走出家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村改革的“国家实验室”——湄潭农村改革试验区。
湄潭27°茶海路
1987年9月16日,湄潭县正式成为全国首批1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35年来,试验区共承担了20多项改革课题,一连串农村改革的“种子”播撒在这里低调试验、务实推行,使这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一块耕作不息的“试验田”。
“小榨油坊”诞生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改革经验,成为稳定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重大法律政策的改革发源地之一;“四确五定”为“三变”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五明五定”推动了国家相关法律的修改......这些成果走进政策法规,走遍大江南北,引起中央改革办等各级领导关注和全国各地考察学习。
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茶农采茶
湄潭农村改革试验区敢破善立,从实际出发,以农民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为导向,勇于探索,主动作为,在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积聚了力量,创造了活力,切实发挥了改革先行军的作用,为全域出彩贡献了湄潭智慧。
敲响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拍卖“第一槌”......
推动了全国首例宅基地分割登记入市......
颁发了湄潭县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回乡”有偿使用宅基地首份《农村宅基地批转书》,属全省首例......
不仅如此,试验区在改革中学会了改革,源源不断涌现出新的农村领域改革创新经验:黔北民居有“七大元素”,村庄规划有“一图一表一说明”,人居环境有“七改一增两处理”,基层社会治理有“寨管家”......改革意识深入千家万户。
湄潭县鱼泉街道仙谷山乡村田园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刺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段话,体现了改革“没有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是湄潭改革试验区敢走弯路、善开陌路、勇闯新路的真实写照,做到了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域添彩。
改革就是机遇,改革就是红利。站在学习贯彻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起点上,加快建设“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贵州最美乡村,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体现改革价值,展现改革担当,努力在乡村振兴开新局上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遵义市人民政府网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权威机构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等,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媒体+商协会+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