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道讯 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全面提高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既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需要。全面推进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以构建机关事务法治体系、机关事务治理法治化为核心,以加速“两化融合”为抓手,勇于创新,进一步深化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加速构筑机关事务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为重要的内涵。推进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机关事务法治体系、机关事务治理法治化是一项核心内容。
近年来,我国机关事务法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为支柱,涵盖经费、资产、服务管理及采购等领域的法规制度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着力健全机关事务制度标准体系,制定各类制度和政策300余件;省、市两级机关事务部门共出台相应配套办法约5000件。但从职能法定化、工作法治化层面上,法定化的职能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工作执行层面上,还需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总体上,机关事务立法的层次位阶还不够高,法律法规约束力还不够强。
从需求导向角度看,急需出台《机关运行保障法》,在规范机关运行保障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明确机关事务职能规范、权责关系、程序规定、监管责任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定化、法治化。在此基础上,再分门别类完善和健全各业务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构建起职能定位完整清晰、职责关系顺畅稳定、职能运行规范有序的机关事务法治体系。
推进标准化信息化深度融合
机关事务标准化、信息化是提高机关事务工作质量、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对于提升保障水平和管理效能具有整体性、变革性、重塑性作用。从组织治理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来看,标准是治理的基础性制度,信息是治理的重要依据和支撑,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是新时代组织治理的重要创新方向,也是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化是实现标准化的技术路径和重要载体,需要深度融合、协同推进。
十八大以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加强了对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出台了相关制度,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确定22家机关事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出台国家标准8项,指导出台地方标准165项。信息化建设方面,全国29个省(区、市)实现了公务用车“全省一张网”,部分地区初步建成了办公用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系统,整合建设了机关事务大数据中心和一体化平台,着力打造“智慧后勤”,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总体来看,我国机关事务“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机关事务行业发展需求相比,还不适应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滞后、顶层设计不完善、总体水平不高、各地发展不均衡等。
推进机关事务“两化融合”,要优先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准化意识较弱,没有将依标准制度办事落到实处;缺乏支撑性标准,已有的标准科学化、合理性和全面性不够;行业标准化建设碎片化、零散化、随机化,地区和部门的标准规范不协调,同一事项的标准在不同地区和部门不一致。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建立机关事务行业标准,形成完备标准体系,实现业务管理从隐性到显性、从经验状态到规范管理的转变;二是以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提高保障质量有关标准为重点,分类、分层、分级推进专项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构建标准类规范性文件和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协调共存、各尽其用的机关事务标准体系。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尽可能整合多方资源,做到三个结合:制度标准与技术标准相结合。利用既有工作基础,在充分考虑机关事务特殊性的同时,秉持兼容原则,构建制度标准和技术标准共存的广义标准体系;制定标准与强化职能相结合。重点围绕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组织运行、职能履行、工作任务,优化机关事务管理职能;行业主管部门与其他主体相结合。机关事务标准化既需要对机关事务工作的了解,又需要掌握标准化专业知识,为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有关各方参与标准制定和实施。在标准制定环节要建立信息通报、意见征集、专家咨询机制,在实施环节建立信息反馈和改进机制。
积极推进机关事务信息化工作。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机关事务管理模式,推进“互联网+机关事务”。目前,机关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比如,在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方面,由于缺乏公共财政一体化系统,无法实现预算编制、项目管理、指标下达、用款计划、国库集中支付、会计凭证自动生成、各种报表出具、预算执行分析以及决算等相互控制的工作闭环,造成预决算管理关系不顺畅。在宾馆业中,企业信息系统没有把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多维度获利性分析等管理会计工具和宾馆人财物、产供销融合,无法实现业财融合和决策咨询。
深化机关事务“两化融合”,是推动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持续落实机关事务标准化的发展战略,鼓励地方政府以灵活方式加快标准化进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框架搭建、全系统统筹等方面深入开展机关事务标准化研究;另一方面要释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变革机关事务方面的潜在活力,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顺应新兴技术变革潮流,探索社会化转向与技术创新的融合路径,在创新机关事务管理方面释放二者的驱动效能。
深化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从治理现代化视角进一步审视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在明确其制度优势的基础上,释放潜在治理效能。这要求不能仅局限于操作细节上的修补,要从整体层面对相关要素进行优化重组。从行政管理实践来看,要在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体制、人力资源方面践行革新。
深化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释放治理效能。一是探索分工明确、协作配合的职能体系。明确机关事务工作在现代政府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职能作用,通过强化、拓展机关事务工作职能,更好地为政府运行提供服务保障、提升政府效能。比如,探索如何对现有职能进行优化整合,合理配备核心职能、一般职能、辅助职能等职能体系。二是明确外延具体且保障有力的职权范围。通过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政策试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关事务职权范围,再通过出台法规、规章制度等,将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外延范围加以明确,尤其是机关资产、运行经费、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事权。三是建立集约统一并趋于精细化的管理体制。以推动集中统一管理为核心,完善管理体制架构。创新发展职能布局、央地关系和府际关系等重大机制关系,完善机关事务行业联络指导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四是实现公共资产高效有序配置。以经费管理为突破口,明确内部经费与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范畴差异,树立经费归口、资源共享的制度建构原则,聚焦物资设备、公有住房、办公用车等业务范围内的公共资产,探索高效配置格局。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力资源队伍
随着我国机关事务管理日趋职业化,人力资源是未来创新的基本驱动力量。机关事务工作政治性、政策性、事务性、专业性强,需要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人才队伍。一要加强政治建设。从政治上认识机关事务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关事务工作的每项业务都需要专业思维理念、管理方式、素养技能作为支撑,要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升现有人员的管理水平,推动专业人员按需流动、集中使用,形成内部选拔、外部招录的市场化用人机制。三要强化机关事务理论建设。加强实践探索、经验总结、规律提炼,深入开展机关事务基础性研究、政策性研究和实务性研究,强化研究成果运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须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实效,更好服务于打造新的发展格局。
来源:中国机关后勤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