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有多少人曾漫步南锣鼓巷,或豪情满怀或心事凄凄,或门庭若市或子然自居,或名人志士或过路游子。南来北往的身影,东城西域的名字在700余载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作为历史名城,荟萃天下才俊,古木成行、人杰地灵的南锣鼓巷,成为仁人志士们专注大业、修身养性的心仪之地。胡同里三步五步不乏名人故居,他们的驻足居住,为每条胡同、每个院落都注入了鲜活的气息。一瓦一柱,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昔日斯人永不磨灭的灵魂归宿。
白石画风
在后圆恩寺胡同的13号曾居住着现代著名作家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派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1919年茅盾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1921年在上海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并正式成为中共党员。他曾与鲁迅并肩战斗,参加并组织了“左翼作家联盟”,为反击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爆发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杂志广泛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了抗战文艺的急先锋。1916年以来,茅盾先后创作了《子夜》《烛》《虹》《林家铺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翻译了许多国外名著,为我国的进步文化事业鞠躬尽瘁,辛勤奉献了大半个世纪。
清风静园
1974年茅盾搬入后圆恩寺胡同13号居住。现在的茅盾故居是一座极为普通的两进小四合院,门前影壁上为邓颖超同志题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字。西厢房是茅盾生前的书房和会客厅,东厢房为饭厅,现在全院各厅均为陈列室,展陈着茅盾的一些手稿、信件和文学刊物等。环顾整个故居,无不透露着主人生前的朴素与简洁。故人西辞,草木无言,但我们依然能在浸入时光的墨香中,感受到茅盾的伟大和平凡。
这里还曾生活过:著名的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戏曲研究专家、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二十五世孙朱家溍;20世纪国画艺术大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全国美术协会主席齐白石;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清世宗爱新觉罗氏雍正的第五子、被封为和亲王的弘昼的第八代孙启功先生;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罗荣桓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粟裕等。
玉河灯影
一条条街巷就像一部部电影,记录着时光,回放着过往。每一个角色都是时代印记,每一段剧情都具有历史意义。他们将人生种植在这阡陌纵横的胡同里,让梦想在这700余年的历史烟云里光荣绽放。
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顺治元年(1644年),在此建立的叫镶黄旗官学。在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的时候,皇帝下旨分旗设学,镶黄旗官学就正式落户在南锣鼓巷里了。现在的黑芝麻胡同小学西校是现代化的教学楼,东校区是个古朴典雅的四合院,这里面一共有42间房,至今保留了原貌。300多年来不曾中断的琅琅书声,让这所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的文化气息。
在东棉花胡同的39号坐落着中央戏剧学院。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陆军总长的住宅。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1949年10月,同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就正式开办。中戏继承了前身“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以及“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优良学术传统,传承了北京这一文明古都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以开放的心态和宽阔的胸怀兼容并包着世界不同的历史文化,为南锣鼓巷这片历史文化街区又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中戏清声
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艺术和文化气息,给南锣鼓巷增添了许多人文景观,自然也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开出各色的店铺。这里的店铺大多比较安静和谐、自然亲切,让身居闹市的人们能找到心中的一片宁静。古风今韵的相得益彰,也形成了深厚博洽、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七百余年历史悠悠,时光匆匆,七百余米文化绵绵,人影绰绰。古韵与时尚交融的街区风貌,商业与人文的气息在这里香醇发酵,让漫步于南锣的人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来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发布:中经在线
作者:杨信(著名京味儿画家,东城政协委员)
编辑:熊辉 王海珠
荐稿:高福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经在线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