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道(熊辉 王海珠)2021年12月14日,第938期榜样访谈,身影人物,榜样力量!田金芳,4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15岁的她成了孤儿,是解放军战士用了9个多小时把她从废墟中救了出来,为了报恩,她成立了拥军艺术团。40多年来她和她的艺术团行走在“拥军万里行”的路上,无论是哨所边防、汶川地震还是驻港部队,都留下了她拥军的足迹,因此被广大官兵亲切地称为“兵妈妈”!
第938期榜样访谈
感动写满拥军路
——访“河北省十大杰出爱国拥军模范”田金芳
主持:汪 漪
嘉宾:田金芳
推荐:杨少君
编审:陈星
时间:2021年12月11日晚20:00-22:00
地址:榜样人物大型访谈《身影》节目在线群
【嘉宾简介】田金芳,女,拥军艺术团团长。她今年60岁了,4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让15岁的她成了孤儿,当年是人民解放军把她从废墟中扒了出来,她出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一颗闪闪的红五星。从那一刻,她对解放军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也就是那一刻开始,让她无怨无悔地走了40多年的拥军之路,报答解放军的感恩之旅。
40多年里,她靠自费带领拥军艺术团进行“拥军万里行”,走遍全国,开展拥军活动。为此,她耗尽几百万家产,连自己的住房都卖掉了。哨所边防、汶川地震、驻港部队都留下了她拥军的足迹。因此她被评为“河北省爱国拥军模范”“2007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河北省十大杰出爱国拥军模范”“河北好人”,多次评为唐山市“三八红旗手”,唐山市“首届拥军人物”“最美拥军人物”“唐山好人”,唐山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十佳优秀学雷锋优秀标兵”“市优秀共产党员”,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两次上新华社、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
【入选辞】4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15岁的她成了孤儿,是解放军战士用了9个多小时把她从废墟中救了出来,为了报恩,她成立了拥军艺术团。40多年来她和她的艺术团行走在“拥军万里行”的路上,无论是哨所边防、汶川地震还是驻港部队,都留下了她拥军的足迹,因此被广大官兵亲切地称为“兵妈妈”!
主持人:身影人物,榜样力量!这里是榜样人物大型访谈《身影》在线节目,我是今晚的主持汪漪。
我相信大家应该对唐山大地震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象。40多年前的那场劫难,田金芳被埋在废墟中度过了惊心动魄、惨痛难敖的三天两夜,地震夺走了她亲人中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七口人,只留下7岁的小弟弟和15岁的她,在绝望之余,是亲人解放军冒着时而余震的生命危险和高温酷暑,徒手扒了9个多小时,将埋了三天两夜的田金芳和七岁的小弟弟从废墟中扒出,绝望中又获得重生的田金芳,向亲人解放军露出了感恩的微笑,一位解放军同志面对幼小而可爱的田金芳,欣慰地把自己的军帽从头上摘下,反手将军帽戴在了这位祖国未来的花朵、头部被砸伤还在流血的田金芳头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面对救命之恩,感恩之心在幼小的田金芳心中扎下了根,因此她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拥军之路,这一走就是40多年,下面就请到田金芳女士来给我们分享她的故事......
田金芳:大家好,主持人好!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感谢节目组给我这个机会来分享,谢谢!
主持人:田老师,据知4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让15岁的您成了孤儿,方便回忆您经历的那段场景吗?
田金芳:大家好,我叫田金芳,河北唐山人,地震以前,我有一个非常幸福的九口之家的大家庭,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虽然每个家庭都过着十分困难的日子,每个家庭基本都有六七个孩子,但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每天围着爸爸妈妈身边,听着爸妈讲着过去的故事,虽然吃不饱,但也觉得很幸福,可是就是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一场灾难悄悄来临,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秒,一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当时一道蓝光闪过,电闪雷呜,狂风暴雨,天塌地陷,一座美丽的百年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灾难降临到无数个家庭,短短的几秒钟,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16万多健康的人成了残疾,上万的孩子成了孤儿,无家可归的比比皆是。15岁的我也成了弧儿,地震夺走了我所有的亲人: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成了孤儿的我,眼看着一个又一个的亲人被解放军装在塑料袋里扔到大卡车上,拉到万人坑与其他死者一起掩埋了。地震当时,我是在工人医院住院做阑尾炎手术,我住九层病房(共九层),当时摇筛子一样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后来是解放军冒着余震的危险,用他那双沾满泥土,滴着鲜血的双手扒了9个多小时,将埋了三天三夜的我救了出来,然后解放军叔叔又把自己的军帽戴在我还在流血的头上......
工人医院离我家很近,可我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没有鞋光着脚,深一脚浅一脚地好不容易找到了我的家,哪还有家啊,全平了,找不到啊,一个亲人都没有出来啊?突然有一只小手在空中摇,当时什么都没想,不管是谁我都要把他救出来,当把他救出才认出是我5岁的小弟弟,埋了四天的小弟弟己不成人样子,因为当时没人救,我全家都是闷死的。就这样我带着五岁的弟弟和解放军叔叔留下的军帽开始了慢长的独立生活。为报答解放军的救命之恩,寻找那位救命恩人解放军,开始走上寻找恩人和报恩拥军之路,这一走就是40多年至今。
主持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地震后,您带着这顶军帽和五岁的弟弟开始了漫长的寻找救命恩人,报恩拥军之路,这一走,就是40多年。为了感恩,您拼命创业,摆过地摊,卖过菜,卖过服装,塑料盆,开过酒店,把挣来的几百万资金,全部无偿奉献给了军营,自己一人过着十分俭仆的生活,聊聊这段经历好吗?
田金芳:地震后,我带着弟弟,住进了解放军给我俩建的简易房子,窗户是用塑料布订的,房顶是用油毡补的,用砖头压上,以免刮风掀开。唐山有一句顺囗溜:“站在凤凰山,远望新唐山,房顶砖头压油毡”当时确实是这样子。记得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是在痛失亲人的情况下度过的。记得那年的三十晚上,整个唐山市没有路灯,家家户户大部分还没有通电,整座城市显得是那样恐怖。寒冷的冬天,年三十下着雪,一眼望不到边的地方,一堆又一堆的火光,从远处、近处传来凄惨的哭声,有哭喊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声音,有哭喊丈夫妻子和孩子的声音,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幕幕可怕的惨景和什么是鬼哭狼嚎,想起浑身就哆嗦啊。我搂着弟弟坐在窗户前,隔着塑料布向外看着听着,弟弟口口声声:“姐姐我怕,我怕,我想妈妈,想爸爸!”我说:“别哭了,我也想啊!”为了报恩,地震后我拼命地创业挣钱,摆过地摊、卖过菜、卖过衣服,我是卖塑料盆起家的,批发5毛钱,卖7毛钱,从开始用自行车托,到后来我开着三轮车去到各个大集去叫卖,后来就开小吃店,再后来经过多年努力打拼,开了一家酒店,起名叫“大享酒店”,我发誓一定挣大钱去拥军。从开始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上班每月十八块五毛钱的工资拿出三四块钱攒起来,到八一建军节到来之即,买上牙膏牙刷、肥皂、绿色袜子送到驻军部队,三伏天给部队送西瓜,让战士们解解渴。40多年来为驻军各部队和野营训练场等部队送西爪,据我的团队会计统计现达28万斤,为部队送书刊2万多册,帮助过的特困战士有3000多人,40多年来自费拥军现达200多万元。
主持人:那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拥军艺术团的呢?
田金芳:拥军,就是为了感恩,老百姓有恩不报,天理不容,关心战士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重要的是责任。关心战士不但从物质上关心,我们还要为战士们送文化,因此在1997年自费一次性投资10万元,购买各种演出服和各种道具、乐器等等组建了一支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田金芳拥军艺术团”,为了保质保量,让战士欣赏到高质量的节目,高价聘请专业老师上课辅导,撰写创作作品,带领拥军艺术团部分演职员到全国各部队无偿慰问演出,把歌声、舞蹈送到部队,送到天涯海角,把温暖送到战士们心中。值得庆贺的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时侯,2007年12月5日,拥军艺术团光荣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驻港部队慰问演出,这是民间团体第一支队伍,到现在也是唯一支民间队伍走进驻港部队慰问的团体。
40多年来,排演了各类不同部队题材的文艺节目300多个,深入到各部队军营慰问演出超600场。
主持人:这些年来,您自费带领拥军艺术团进行“拥军万里行”,无论是哨所边防、汶川地震还是驻港部队都留下了您拥军的足迹,因此被广大官兵亲切地称为“兵妈妈”!
田金芳:“寻找恩人解放军、报答解放军、学习解放军”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自1977年8月1日解放军建军节开始至今,40多年来,我无怨无悔,执着跋涉前行在爱国拥军路上。每年八一建军节到来时,我们都要为驻军各部队购买可口的西瓜,给闷热夏天训练的战士送去解渴。当看到战士房间闷热,训练回来没有电扇,我立即购买150台落地扇,及时送到南堡某中队和遵化某师,为战士送去了三伏天的清凉。我们还帮助部队特困战士家庭排忧解难,帮助特困战士失学的弟弟妹妹交学费,重返学校。当听说有个战士父亲重病住院,送去慰问金,并送去医院押金,帮助特困家庭的战士,花上七千八千,那是平常的事情,同时我还亲自缝好崭新的被褥100床送到功臣养老院,为在抗日战争立下功劳的革命前辈送去关爱,当听说南堡某中队因严重缺电脑,全队就一台,战士多,轮不过来学习,为丰富战士们的文化知识,需要20台电脑,以当时的条件是达不到,心急如火的我开始奔走,找朋友们,帮助解决战士们的需求,仅21天的时间解决20台电脑,及时送到了某部队。
2010年的春节,大年初一,唐山武警消防战士因病住院手术,在开滦医院,家是安徽的,当时是春节,部队任务紧,一时没人照顾,我知道此事后,立即到医院,购买了很多营养品和水果,为了让战士春节不想家,忘记手术后的疼痛,特购买了小型DVD和各种光盘,当战士手术回到病房,醒来看到桌子上的各种好吃的和其它的物品,以为家里亲人来了,当看到床前并没有家里的任何人,床前只站着一位非常慈祥,面带笑容的中年妇女,看着眼前的一切,战士全明白,然后我笑着对他说:“孩子,好好养伤,让你远方的爸爸妈妈放心,他们离这远,就让我来照顾你,叫我‘田阿姨’就可以了”就这样,我开始每天为这个战士洗脸洗脚,每天做可口的饭菜、炖肉、包饺子、炖排骨等等一直到正月十三出院。在出院的那天,换好军装的战士突然扑在我的怀里,大声地叫了一声“妈妈”,他的一声“妈妈”,病房里的所有人才知道原来我们以前并不认识,都流下感动的眼泪。像这样的事情不止是一次两次,经常有的事,这只是举了一个小例子。部队战士有的回家办丧事,我都要拿出慰问金送给战士。多年来为让部队大龄官兵安心服役,我组织当地有知识、有爱国爱军的大龄青年举办联谊会,主动当红娘,牵线搭桥成全30对青年喜结良缘,40多年来我在部队认领了72位孤儿为干儿子,每年大年三十或大年初一分批接到家里来过年,让战士们感到了家庭的温暖,母亲般的关爱......
从1976年至1982年7年间,为驻军部队利用周日休息时间洗衣服3000多套,先后用坏大盆就有6个,为战士缝补袜子2万双左右,手缝制鞋垫3500付,光用绿布300多米,绿线300多把,有人计算,我补的袜子,足可以让我不吃不睡,不间断地缝也要劳作一个多月,但我无怨无悔。
为了报答人民解放军在唐山抗震救灾中立下的汗马功劳,由我自费发起的在全国寻找1976年唐山大地震抗震英雄“回家看唐山”大型公益活动,自2014年初正式启动,至2016年7月圆满举行,这次活动历时两年半。经过两年半时间的寻找,我从全国各地邀请到曾在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中荣立一、二、三等功,有代表性的40位抗震救灾英雄回到当年曾经战斗过的唐山,与唐山老百姓共同纪念唐山抗震救灾40周年,重温那个灾难无情人有情的悲壮岁月,感受唐山人民浓浓的感恩之情。原计划邀请40位嘉宾,实际人数超出计划3倍。活动包吃、包住、包往返路费和在唐四天活动等一切费用。当看到解放军战友们在曾经出生入死的唐山还能见上一面那激动人心的一幕,看到解放军战友们双手握在一起老、拥抱在一起、眼泪纵横的感动场面,我觉得“值,太值了!”
主持人:据知您后来找到了这位救您的解放军战士,是吗?
田金芳:是的,地震时,当时天空还下着小雨,这位解放军顺势摘下自己的军帽戴在了我的头上,此时的我因急着救助还埋在地下7岁的弟弟,在简单地道了声“谢谢”后,却忘了问这位恩人解放军的姓名,而这位解放军战士又急着奔赴到别的场地去救人,因此给我留下了遗憾。事后我曾到多个解放军抗震救灾指挥部寻找恩人,均无果而终,这就成为我心中的一个心结,这顶军帽就成了我心中的圣物,我一直在身边珍藏着,因此我历尽坎坷,尝遍艰辛,跋山涉水,走过16个省、30多个城市寻找这位救命恩人。
2015年4月的一天,我在互联网上留意到一则新闻:江苏省徐州市一批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的老兵,每年的7月28日这天就聚会,一起回忆唐山大地震,怀念那些在抢险救灾中牺牲的战友和遇难者,这使我眼前一亮,我想:这些老兵中会不会有我的救命恩人呢?于是在5月10日这天,我风尘仆仆地坐上了开往徐州的列车,到了徐州后,我首先赶到徐州电视台,遇到的第一个记者的父亲,恰好是当年参与抢险救灾的老兵。记者被我的情怀和精神所感动,专程赶到我下榻的宾馆进行了采访,并在当地徐州晨报上做了连续报道,起到了轰动效应。不到两天时间,先后就有7位当年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的老兵赶到宾馆看望我。其中有一位76岁的老兵,叫薛东升,当年唐山抗震救灾时,他们就在现场。当他从我手中接过军帽时非常激动,他向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讲述着那动人的故事:1976年36岁的薛东升,与原铁道兵四师四营十八连官兵于1974年在唐山市丰润区驻扎,执行修建铁路任务,随着铁路修建任务完成,部队决定7月28日向西安转移,没想到7月28日凌晨就发生了大地震。当时薛东升指挥五辆军用卡车,拉着150名官兵赶到唐山市区,成为第一支实施抢险救灾任务的部队,其中有一位叫周广军的同志,他一人就救起了11位幸存者,因此荣立个人二等功。薛东升清楚地记得:一天夜间查岗时,他看到周广军没穿上衣、没戴军帽,他就问周广军:“你的军装和帽子呢?”周广军报告:“衣服送给了救出的群众,帽子戴在了一个头被砸伤的小姑娘头上了。”听到这些情况,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恨不得马上赶到救命恩人身边。薛东升还告诉我,周广军因多次立功,被树为铁道兵部队的典范,人称“雷锋”。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周广军曾是全铁道兵部队挑选的四位军人之一,在纪念堂为毛主席守灵,解放军报多次报道过他的事迹。1982年周广军转业回到家乡,在电影院工作,前两年因脑梗在医院接受治疗。
5月13日上午,我买了鲜花,又准备了1000元现金,在七位唐山抗震救灾老兵的陪伴下,赶到医院看望我苦苦寻找了39年的解放军恩人周广军。
当踏上医院的楼梯我就开始流眼泪,赶到病房,看着脸庞消瘦,插着鼻管的周广军我愣了一下,但那对浓浓的眉毛和那双有神的眼睛是我终身难忘的,我快步拥到恩人身边,紧紧握着解放军恩人周广军的手泪如雨下:“大哥,我终于找到你了,唐山大地震那年,你一个人救出11条人命,你还记得里面有一个15岁,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姑娘吗?那就是我。”我又拿出了珍藏了39年的那顶军帽:“这就是你把我扒出来时戴在我头上的那顶军帽,你还记得吗?”病床上的周广军目光紧紧盯着我,又看了看那顶军帽,费力地扬起脸点点头,然后大哭起来,他终于想起来了,我也失声痛哭:“39年啊,大哥!我的救命恩人!我走遍了大江南北,费尽周折,历尽坎坷,今天终于找到您了!谢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说着说着我在病床边跪谢恩人,又把军帽为周广军戴在头上,在场的唐山大地震抗震老兵们也都为眼前这一幕感动得泪流满面,同时大家向病床上的战友周广军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周广军同志逝世后,噩耗传来,我风尘仆仆地赶到周广军同志的老家,亲手为周广军同志穿上了一套自己搜寻来的、崭新的解放军六五式军服,为周广军同志送上最后一程。
主持人:因多年的劳累,您不幸患上了两种癌症,乳腺癌,做了两次大切除手术,后又转移胃癌,后又患脑瘤,25年来做过七次大手术,十三次化疗,一次次与病魔做斗争,一次次与死神抗争!但您依然没有放弃拥军!
田金芳:因为多次因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几次昏倒在拥军现场,大家急忙拨打120救护送往医院急救,住院数日后,刚一出院,就又投入到拥军活动中。记得有两次手术时,突然口吐鲜血,然后开始先抢救,医生做人工呼吸才抢救过来,接着是数日的化疗。这些年来,反反复复的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化疗,在病魔做斗争的情况下,还要承受着来自社会一些因妒忌和不理解,说我有病还拥军,自费拥军,真是有钱没处花的神经病,当我的女儿听到一些人的流言蜚语时,虽然很生气,但是她作为一名军人,她深深理解妈妈与军人的这种感情。40多年来,当年曾经数百万家财的我,如今为拥军报恩,已经一贫如说,一无所有,为拥军报恩,把我唯一的楼房(我和弟弟我们俩的楼房),卖掉了,举办了一次举世无双的拥军万里行活动。因严重缺少资金,经弟弟同意卖掉,带拥军艺术团30人开始长达四个月的拥军万里感恩行,感谢人民解放军。记得当我们走到珠海的时侯,把队员们安排好宾馆住下后,我的口袋里只剩下34元钱,怎么办?明天早上大家吃饭怎么办?后天回家的路费怎么办?一个又一个的怎么办来回问自己,半夜12点大家都熟睡了,我还在处面转,想办法,我队队友赵一福陪我一起发愁,实在没办法,只好给我女儿打电话求助,当女儿半夜接到我的电话说明此事,女儿在电话里哭了,哭的很伤心,我也哭了,女儿在电话里劝我,安慰我:“妈妈,别着急,别急出病来,明天9点以前我就取钱先给您打过去。”2007年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不可以手机打钱,只能往银行卡打钱,然后去银行取钱,就这样女儿把钱打到队友赵一福卡里,我们俩人去银行把钱取出来了,总算没有耽误第二天的行程。
主持人:多年来,也有一部分人对您自费拥军不理解,造谣、侮骂、诽谤等等,您是如何面对的?
田金芳:每到一处都受到部队首长及战士们的热烈欢迊。每到部队时,看着四周打着横幅,“热烈欢迎田妈妈到部队”的标语,让我万分感动,多年来被战士亲切称呼“妈妈”,真的很自豪,有这么多兵儿子叫我“妈妈”,真的很幸福,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当然也有些人因为妒忌,和一些人对我自费拥军的不理解,说我是有钱没处花的神经病,部队有的是钱,缺你几个破西瓜吃?缺你几本书看吗?什么样的演出节目没看过?神经病,说三道四,辱骂、诽谤、造谣等等,可我坚持自己的一个真理,解放军给了我生命,我要终身报答,有恩不报,天理不容!40多年的拥军路,有时走的真的很难,但每次我都会选择坚强和坚持,不管受再大的委屈,花再多的钱,吃再多的苦,为了驻守一方的兵儿子们,值!
主持人:据知当年15岁的您是一名专业的河北省杂技团的小演员,聊聊您那段艺术生涯好吗?
田金芳:记得在我7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一位杂技老师看好,说愿不愿意上台表演,我说问问我妈愿意不愿意让我去,当时我很幼稚地问:“你们那里有白面、馒头、大米饭吃吗?”老师说:“有啊,而且天天吃,一个月还给你10块钱呢”就这样被选送到河北省杂技团。一名小演员,每天严格训练,练基本功,那时虽然又苦又累,但每天我能吃饱,大米饭、白馒头,到月底还给我10块钱,我把钱攒起来,回家时给我妈妈,每次回家我都要给妈妈50-60元不等,妈妈每次拿着钱每次都哭,后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成了团里的台柱子,工资也多了,但好景不长,1976年的大地震一下子改变了我后半生的命运。1978年,因心情不好,总是想着亲人们突然离开,我实在是承受不了,在演出的舞台上经常失误,没办法我要求回家了,后来母亲单位照顾孤儿正式上班,1990年因病提前办理了病退至今。
主持人:通过今天这个访谈,对我们节目有哪些希望和建议?
田金芳:今天很荣幸被特邀访谈,走进榜样直播间,榜样是每个人成长的追求,榜样是力量,榜样是源泉,榜样更是每个人前进的动力,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真诚的希望榜样栏目越办越好,在全国挖掘更多的榜样,在全社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如今,为了感恩,田金芳虽已千金散尽,家里一贫如洗,一无所有,住着政府给的一室一厅廉租房,但门厅三面墙上挂满了各种拥军所获的图片、奖章和奖杯,以及各种荣誉证书,主卧室四面墙上挂满了各部队赠送的锦旗,她仍然自豪地感到自己十分富有。用田金芳自己的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知道感恩,多做善事,做好人,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因为我们是唐山人,吃再多的苦,花再多的钱,受再多的委屈,为那些驻守一方的兵儿子们做奉献,我无怨无悔!”田金芳就是在这个信念下践行自己的行动,用爱抒写着大写的人生,在这里我们祝福她:好人一生平安!
这期访谈就到这里,下期节目见!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权威机构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等,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媒体+商协会+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