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助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2024-05-09 06:11:44    作者     浏览量:1547649

 0.jpg

剪贴板120.jpg

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 颖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今天交流的主题是“科教融合助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分享应急管理科教融合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一、新发展新安全对应急管理提出新要求 


  (一)新发展新安全需要新应急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化绿色化深刻转型、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同时,面临的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各类灾害事故与安全隐患风险叠加,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城市安全、产业链、灾害链等新型发展风险凸显,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城市领域,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城市、城市群迅猛发展,安全风险逐步增大,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要求,切实提高城市防控重大风险与突发事件的能力,从本质上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十大报告提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部署。我国应急管理任务重基础弱,在新的历史方位,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显著加快进,对应急管理教育和人才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战略,这是中央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高校是三者的重要融汇点。我国应急理学科体系刚刚起步,应急管理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还是在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新时期应急管理对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立足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急需以系统思维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加快新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二)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赋予应急管理新的时代特色。二十大报告提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作出的全面部署。首先是深刻理解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本质,是安全与发展的系统融合。(1)以人民安全为宗旨;(2)以政治安全为根本;(3)以安全发展为目标,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第二,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管理的“五个转变”,一是应急管理职责从行政负责转变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二是应急工作重心从应急处置导向转变为风险治理与应急处置并重;三是应急管理体系从条块化管理向综合式管理转变;四是应急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与政社协同并重;五是管理方式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三)应急管理的复杂性要求系统型思维和复合型能力。应急管理是复杂的巨系统,涉及到跨部门跨领域协同需求,跨学科跨专业知识需求,全生命周期和全灾害链管理需求等,对管理者和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具备总体思维、系统观念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健全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平战结合、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体系性合力和实用性战力。

  (四)数字中国建设加速应急管理科学范式转型。当前全球社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等各环节不断深度融合应用,推进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深刻变革,同时推动应急管理的科学范式从经验型科学向数据密集型科学转型。《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为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管理、基层治理提供精准、智能、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支撑。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要快速适应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给人类生产生活、科研学习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以新范式探索应急管理科学规律。 


二、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科教融合的系统思考 


  (一)传承深化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以系统观念、守正创新为根本方法,科学统筹防范与救援、监管与服务,优化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政策措施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系统工程作为组织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紧抓平安中国、数字中国建设战略机遇,推进应急管理学科系统科学发展。系统工程是我国科学家在两弹一星等建设事业中开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在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与实践。系统科学奠基者钱学森先生提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面向安全关口前移,需要构建应急组织管理科学化新型系统,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使海量的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相互赋能增效,对应急管理全流程全环节进行系统支撑,推动应急管理从经验型、被动型传统体系向数据型、主动型、敏捷化体系深刻转型。 

  (二)推进应急管理科教融合。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专章部署,并特别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教融合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科教融合就是要推进应急管理教学与科研资源融通与聚合,支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推动教学单位与科研团队的教研相长,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教学内容改革,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搭建“教学—科研—学习—实践”的立体互动架构,组建师生合作探究式、科研伙伴式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实现研究式教学与探索式学习的有机互动。以大任务、大平台、大团队为载体,按照教育部“教育、培养、就业”一体化要求,“科”为特色、“教”为目的、“融”为途径,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以重大科研任务项目为牵引和支撑载体,探索跨学科、跨单位、多方参与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 

  (三)推进交叉学科建设。推进应急管理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建设,突出交叉性和融合性,形成立体综合的学科知识、理论和实践体系,推动应急管理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不断将全球全国最新应急管理实践经验开发为教学可用的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资料,提升应急管理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面对未来应急交叉复合特点,加强聚合科技和交叉学科研究,深入分析交叉融合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推进专业交叉、理工文管交叉、理论和实践交叉,提炼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建设学科交叉和科技聚合的科研范式和人才培养范式。 


三、国科大应急管理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一)国科大应急学院的创办及其使命

  国科大应急学院是 2021年1月正式揭牌成立的。成立应急学院是国科大践行总书记“四个面向“要求的重要举措,承载着面向国家应急管理重大需求、基于国科大多学科优势打造交叉融合学科、培养应急管理高端人才的职责使命。目前学院正在汇集多方资源, 以智慧应急、绿色安全为主线,推进科教融合交叉办学。

  (二)国科大应急学院学科建设实践与探索

  1.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推动学科建设。学院组建以来便确立了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推动学科建设的策略,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以重大科研任务(项目)为导向,整合应急管理科教资源,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师资队伍融合以及培养模式创新。组建以来学院获得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科基金、社科基金的重要项目,并与校工程管理学院、经管学院、公管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地星学院、资环学院、人居学院,中科院软件所、战略院、空间中心、大气所、空天院、清华大学、水科院等单位组建了跨领域科教融合团队。通过大任务、大平台、大团队组织科研优势,培养跨学科、跨组织、跨区域任务攻关经验,在重大项目中找真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师资人才队伍,形成弹性、开放的科研教学体系,在重大项目中实现学习和成长 。

  2.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带动人才培养。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完善课程标准、教学能力。重点围绕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应急信息技术制订课程大纲,探索完善包括应急管理思想理论、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等基本素养,涵盖数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管理类等知识技能在内的交叉复合培养体系。以通用课程为基础,突出应急管理特色。围绕六大课程群(通识、基础、专业、实践、选修、延伸)核心课程进行设计部署。以国科大优秀通用课程为基础,通过应急前沿讲座牵引课程体系建设,逐步突出应急管理专业特色,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完善师资队伍、课程标准、教学能力。优化完善5个专业 7个方向学位学科点应急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教学、科研、实验、实践与社会服务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科教融合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我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24年4月27日


发布:中经在线

编审:熊辉 王海珠

荐稿:王京忠

00.png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全称中国经济报道)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部署,在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报刊分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家庭农场工委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等百家权威机构联合共建,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担负着中国社科院成果中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融媒体的职能,是一家公益性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以“红色领引、小康经济建设、政府三招三引、推进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为企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开辟多边贸易”。始终坚持正能量,高唱主旋律,以“报道中国,影响世界;融合发展,共创未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为办网宗旨。依托各大主流经济报刊社,整合3000多家网络媒体,300多家地方电视台,500多家海外媒体,形成覆盖全球的经济资讯交互合作机制。是专注于以经济信息合作为中心的产经资讯交互合作平台,也是面向全国以项目运营为主、媒体、政企、智库、商协会联动发展的开放型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同时也是多家报刊社提供媒体支持的融媒体集群矩阵和产业智库资源平台。

16621841738895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