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前十均为国产片 “家国情怀”引发共情

中国经济报道    2021-01-02 12:13:04    作者     浏览量:2317857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题: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前十均为国产片 “家国情怀”引发共情

新华社记者白瀛、王鹏、魏婧宇

国家电影局1日发布数据,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204.17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170.93亿元,占总票房的83.72%,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均为国产影片。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各大电影市场中率先复苏、持续回暖,主要产业指标名列前茅。”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人说,“2020年电影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充分彰显了中国电影的制度优势、综合实力和发展韧性。”

全年票房前十均为国产片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0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5.48亿;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531部,影片总产量为650部;全年新增银幕5794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75581块。

“2020年,广大电影工作者团结拼搏,砥砺前行,创作推出了一批优秀国产影片。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均为国产影片。”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今年共有22部好莱坞分账片公映,但累计票房不足总票房的20%。自2003年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以来,虽然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但占据票房前10名还是首次。原本占据半壁江山的好莱坞影片对国产片已失去明显优势。

业内人士分析,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失利,一方面由于疫情无法在中国同步上映流失了热度,另一方面影片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是不争事实,而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也更为理性,不再一味“仰视”好莱坞,对好的国产片也表现出更多的肯定。

“家国情怀”引发共情共鸣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当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再度在影院唱响歌曲《我的祖国》,“家国情怀”成为2020年中国电影最鲜亮的底色。

集结9位导演、近百名演员的《我和我的家乡》,延续《我和我的祖国》成功经验,从细微处切入,讲述一个个普通人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让观众在欢笑和感动中,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祖国的美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纵观2020年中国电影,聚焦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奋进者,实现了时代性、思想性、共情性的高度结合,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管虎、郭帆、路阳导演的《金刚川》,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实力;陈可辛导演的《夺冠》回溯中国女排40年风雨征程,表现女排精神;林超贤导演的《紧急救援》谱写海上救援的英雄之歌;许宏宇导演的《一点就到家》展现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和创业奋斗。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和纪录电影成为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抹亮色。王丽娜导演的《第一次的离别》、拉华加导演的《旺扎的雨靴》等影片记录下一幅幅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景画;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既是对叶嘉莹个人诗词人生的讲述,也显示出华夏民族独有的诗词情怀。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2020年的中国电影以“家国情怀”为基础,打造出一种“共同体”的美学,在观众心中也形成了更广泛的共情、共鸣、共振。

遭遇重创也彰显韧性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2020年的电影业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挑战。随着春节档7部影片全部撤档,影院停业,剧组停工、交易停止,制作、发行、放映、配套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均受影响。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主管部门陆续推出政策,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电影企业、影院或影视基地进行补贴和支持;行业组织纷纷呼吁物业为影院减免租金、物业费等费用,指导影院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影视拍摄基地对剧组免除场地费用、向群众演员提供补贴;不少企业和从业者利用休整期修炼“内功”……

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根据国家电影局要求,2020年7月20日起,关闭约半年的影院陆续开门迎客。《第一次的离别》是影院复工后首部上映的故事片,片名仿佛成为观众跟电影院半年“离别”的隐喻。

根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防疫指南,影院上座率上限从30%逐步提升至75%。元旦前夕,记者探访全国多地影院发现,测温登记、消毒通风、间隔落座等防疫措施仍是影院“标配”。

“影院复工后一直提倡网上购票,目前网上购票率接近95%。”呼和浩特市凯诺星空影城维多利国际店店长贺飞宇说。

疫情之下,国内电影节虽然规模、形式受到一定影响,但也通过特别的方式展现了电影的魅力。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重要电影节均推出线上展映,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满足各界观影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2020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在疫情中无疑遭受了重创,却也在危机中彰显了韧性。“中国电影有很多好的导演、编剧、从业者,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期待电影的观众。所以我相信电影的春天一定会来。”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