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带你“研究”
2022-06-11 10:59:35 作者 浏览量:6971649 中国经济报道讯 (熊辉 王海珠)什么是“文化遗产”什么是“自然遗产”,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话,现在,就带你研究......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小课堂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
设立目的: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化和自然遗产
“自然遗产”简单来说,就是老天爷留给我们的东西,包括自然地貌、地域等。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工艺、曲艺、美术、节庆等。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557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3063 名。
今年6月12日是我国第 17 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遗活动 ·
主题:“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非遗光彩”
宣传口号:
“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激发非遗活力 创造美好生活”
“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
重点活动有“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等。全国各省份将举办62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达2400多项。
文博活动 ·
主题:“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
宣传口号: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文物融入生活 展现时代风采”
“让文物活起来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 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将组织开展630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活动,展现文博行业特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主场城市 ·
主场城市:甘肃省兰州市
宣传口号:
“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 精致兰州”
精品展览:
“木本水源——黄河流域史前文明展”
“万象涵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展”
兰州围绕主题,采取线上传播与现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将策划推出30多项活动,包括文物鉴定、丝路要津历史知识讲座、“古建探秘”、非遗展演、历史文化及红色故事讲堂、“民族脊梁——甘肃抗战人物展”流动展览等文化惠民活动,积极扩大全民参与度。
基金会文化保护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大力保护、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业务宗旨和社会责任。
回顾15年,基金会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成效显著,受到主管部门的鼓励,得到社会的认可。
01敦煌石窟群保护(莫高窟、榆林窟、东、西千佛洞)
曾经,石窟崖体残垣断壁,石窟内外黄沙湮没,石窟壁画病害丛生……
15年来,基金会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敦煌艺术的保护与发扬。早在多年前耿瑩会长与耿静理事长就亲自带队多次前往石窟群进行考察调研,对甘肃瓜州东千佛洞、西千佛洞石窟群展开了抢救性临摹保护工作,并资助守窟人等。
耿瑩会长带队在敦煌考察调研
2010年、2018年,基金会在瓜州东千佛洞建立华夏文化遗产防风公益林,防止风沙毁坏已经病态严重的壁画,守护大漠中的一抹绿色。
“华夏魂”画展现场
耿静理事长与“意象丝路”舞蹈演员合影
2012年,基金会赴台湾举办了“华夏魂—甘肃瓜州西夏石窟壁画台湾首展暨耿莹女士、陈曹倩女士艺术作品联展”,展出21幅西夏石窟的壁画临摹。
2019年,基金会开展“意象丝路”系列主题活动,包含了敦煌文化讲座、文化体验、原创剧目展演等丰富内容。
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受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耿静理事长与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互赠书籍
2020年,基金会与敦煌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以耿瑩会长、樊锦诗院长为主要专家的石窟寺保护专家委员会。并在整个西千佛洞更换石窟寺内的展览屏风,防止游客在参观壁画当中直接或间接对已经病态的壁画产生损坏。
02东亚纸张保护办法与纸张制作传统项目
耿瑩会长在联合国教科组织文组织代表的共同见证下,签署了第一年的支票
纸张制作和纸张保护技术是东亚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为传承发展纸张制作和纸张保护技术,2008年,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与纸张制造传统”项目,由基金会原始出资250万元人民币,旨在为跨文化交流以及技术分享搭建平台。
该项目得到中、日、韩、蒙、朝等东亚五国的相关机构、合作者、专家的支持。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画册封面
项目工作过程长达10年,通过一系列项目活动(调查研究、培训、会议)形成了项目的主要成果——《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操作指南》。该指南由东亚五国专家联合编写完成。中国部分由《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和《书画修复导则》两部分组成,分别由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主持编写。
03保护平遥古城传统民居
联合国为基金会颁发的证书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
2014年,由平遥县人民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资助,同济大学编制了《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以下简称《管理导则》),并向社会发布。《管理导则》对平遥古城内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民居的修缮、保养等日常行为进行引导。
04小树成长计划
2019年,“小树成长非遗公益伙伴计划”(下称小树成长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出于对如何使公益资金的配置效率更高,如何使公益项目更体现对文化多样性的支持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基金会推出“小树成长计划”,旨在对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更加精准和切实的支持。
启动仪式上,耿静理事长、柏睿博先生等嘉宾代表共同浇灌小树成长装置
“小树成长计划”将以更广泛地发掘非遗保护项目为目的,每年鼓励更多的致力于非遗领域的团体或个人参与,通过专家评审+大众评审的评选流程,筛选出最有保护传承特质、最具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对最终入选的项目从资金、人才、技能培训、跨界共享、展览展示等多个维度进行持续资助并共同发展。(目前因疫情,项目暂停中)
05天禄琳琅古籍出版项目
基金会古籍专项基金联合国家图书馆、文物出版社等机构及行业大家合作整理出版以清代宫廷藏书“天禄琳琅”为底本的《钦定天禄琳琅》丛书。
06东方之韵系列项目
“东方之韵”是基金会对外开展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重要平台,并成为基金会最具知名度的公益文化品牌之一。通过“东方之韵”,基金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艺术品的魅力与风采。
2010年—2019年,“东方之韵”到访过印度、巴基斯坦、美国、法国、瑞典、丹麦、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许多外国友人通过“东方之韵”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进而喜爱上中国文化。
07设立专项基金
下设 17 个专项基金,针对特定领域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分别是:中医药专项基金、东亚文化专项基金、少数民族文化专项基金、古籍专项基金、尧舜文化专项基金、中原文化专项基金、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海洋文化专项基金、绿色发展专项基金、中华饮食文化专项基金、文旅发展专项基金、文创产业专项基金、千年敦煌专项基金、中国画研究专项基金、岭南文化专项基金、国际青年领航专项基金、酒文化专项基金。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文化和自然遗产,推动遗产内涵与保护意识的普及工作,进而培养人们的文化情怀,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耿瑩会长曾说,“活”起来应该就像星星之火,这些小火苗被吹到哪里,哪里就能燃起来,由点及面,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基金会的作用就是做好一个“小灯泡”,24小时不停电给孩子照亮回家的路。在未来,我们还将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新方法,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推动并引领更多民间组织发挥效用,促进全社会文化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