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亟需弘扬“三苏”等先贤们的悯民情怀——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

    2022-07-04 19:26:05    作者     浏览量:2699345

标头.jpg

  中经在线讯 熊辉  王海珠(荐稿:王京忠)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亟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新时代建设数字法治政府,也迫切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和启迪,“三苏”等古代圣贤们的身上具有很多我们共产党人值得汲取的宝贵精神遗产和文化品质,本文从先贤们的“悯民”情怀入手展开论证。

  主题词: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苏祠”;先贤悯民情怀;新时代;

  党中央反复强调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三苏祠,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敬仰、汲取、借鉴,三个关键词耐人寻味。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唐宋八大家独揽三席,三苏父子携手写就中国历史传奇。“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一、我们要虚心借鉴古代圣贤们的悯民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圣贤们身体力行的悯民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之血脉与根本。这是一条历史主线,也是为中国古代贤明睿智的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与先贤大师们共同主张的执政理念。悯民情怀、悯农情结可以归结为民本思想,这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一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洵,北宋文学家。苏洵27岁时发愤读书,达到通六经百书、下笔数千言的程度,代表作有《六国论》等。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作文意在“言当世之要”,“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苏轼,号东坡居士,苏洵长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他在政治上怀着一腔拳拳报国之心,苏轼的施政能力很强,在高位能有所作为,到地方也能造福一方,故作认同引出那些杀人掠货的兵卒们,然后一网打尽,百姓们都鼓掌称快。大诗人在济世救民方面,同样有着巨大的功劳,较为重要的有防洪,整军,治疫等。黄河决口,徐州城墙被洪水淹没,他带领军民修筑堤坝,在城墙上搭草屋自住,没日没夜地干,全力抗洪抢险,保住了城墙及全城。在与契丹相邻的定州为官时,整军明法,整肃军纪,铲除克扣军饷和粮食问题,保障士兵衣服、粮饷足额到手,感动士兵,保家卫国。在杭州任职时旱情、饥荒、疫病并至,自捐黄金五十两并筹办慈善机构收治穷苦无依的百姓;大旱时售卖常平米平抑米价,保证百姓粮食;开凿了两条河治理西湖淤积难题,引水入漕运河,建三十多里的堤坝以挡海潮,种菱角治水草淤积,种种善政令老百姓自发挂其画像并建生祠以谢之。苏轼身上演绎的正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作风,他的行为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尽情诠释。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宋代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虽比不上苏轼的才华,但也自成一家,着有《乐城集》。“三苏”均以文章显名于世,并留下了诸多传世之作。苏洵、苏辙长于书策散文,苏轼则诗文兼擅,一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文学上,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两哥俩的性格相差大,苏轼是率真、孤傲,豁达、洒脱,有理想有抱负;而苏辙更加稳重,追求求稳、谦虚谨慎的态度使其仕途顺利,最后拜相参政。苏轼的乐观开朗,在不够好的环境中也能相信自己,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发热发光;而苏辙做事稳健,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他们的乐观与沉稳风格均给我们很多启迪。

  民本思想的案例甚多。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宋代四大名相之一,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范曾任“监泰州西溪镇盐仓”(1022年),期间给兴化留下的影响至深,“遗德在民”, 兴化人“永久弗忘”。作为“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 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的高超成就, 是其民本思想的真实流露。他留给我们后人的不仅是一份难得罕见的文艺财富, 更是一份宝贵的、魁丽的精神财富。“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其家庭环境、早年生活、文化传统等三个方面相关, 其思想内容可归纳为忧民、农夫第一、务本勤民、泽加于民、扶危济困、教子忠厚、画慰劳人等。”早年家境贫寒的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传承了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先贤们的民本思想,在虚心学习中感悟感知并牢固树立了民本思想。他颠覆了古代的所谓“ 四民(士农工商”)顺序之习惯称呼,重新提出了“农工商士”的新观念,将农民摆在第一位,认为农民最苦,农夫是“养天下之人”,所以他“最重”农夫,积淀出了他的“务本勤民”思想。 “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反映他体恤民间疾苦。他在潍县做县令期间,突发自然灾害,他立即采取救灾、抗灾措施,开仓赈贷。郑板桥的道德情操与爱民情怀给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人民永远怀记他的德行和政绩。“去官日, 百姓痛哭遮留, 家家画像以祀。”

  我们要学习古代先贤们的民本思想,通过科技创新治理政府治理的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开展这一科技创新伟大工程的建设活动中,要始终虚心学习圣贤的“悯民”情怀,从中领会至善真理,始终在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古代的士大夫尚且能够在自己执政中做到“悯民”,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和政府公务员,理应树立更为崇高的理想追求,谨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并忠实地积极践行落实到行动上。

  二、直面现实、找准差距,着力推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进我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抓手和神经枢纽,是指挥系统。究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程度来说,直接关系到我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关系到问题治理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工作的整体运行质态与科技信息化水平。我们要高度重视我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科技创新工作。这是制约和提升我国政府效能的关键和动力引擎,对此“先导性”的要害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切不可动摇。坚持“以用为先”,以解决问题、便捷人民、维护安全为鲜明的政策导向,切实研究和解决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平台裹挟等问题,推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顺应形势、适应挑战,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专门提出了“健全法治政府建设科技保障体系,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的紧迫要求与目标任务。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政府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治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做出了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政府治理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数字政府的功能作用日益明显,越来越成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从数字政府到数字法治政府的提法变化,诠释了我党顺应数字时代的新要求,对政府理念、机构、职能、流程再造实施法治化变迁的战略部署,亟需在技术维度与法治维度并重的宏大崭新视阈里开展工作。建设数字法治政府就是坚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促进依法行政,着力实现政府治理信息化与法治化深度融合,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大力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数字化水平,其目标是全面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第二,在勇毅前行、解决问题、便捷人民上深入持久地下功夫。“要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圆心”开展工作,这是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应该牢记于心、内化于行,化为我们脚踏实地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南与检验标准。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彰显了我党的性质、宗旨,因为它不仅仅代表了中国先进数字科技这一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的数字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要求改进民生福祉的根本利益,而且通过现代数字科技和法治的手段来改善政府治理的流程及质量,铲除不作为、乱作为、消极怠工、人浮于事、肠梗阻等种种疑难杂症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病症,某种程度上就是“革”政府那些自我本位、脱离群众、滥权懒政、凌驾群众之上的沉疴宿疾者的“命”,牢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鲜明导向,以群众的呐喊和呼声等合理诉求为信号,不断矫正政府前进方向,加大政府治理的科技水平和法治水平,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高效廉洁政府、责任政府,变管理为服务,变事前管理为事后监管,通过立法、执法及规章制度来监督民事主体依法规范化地生产经营,以生产出来的优质产品及其便捷服务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各地积极探索,上海“一网通办”、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安徽“皖事通办”。加强信息化技术、装备的配置和应用,推行便民服务和行政执法APP掌上行,“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实现数据的跨省交换和共享,智慧操作、智慧执法,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群众参与中监督政府,着力建设融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依法治理的政府和责任政府为一体的人民满意的科技法治型政府。

  第三,牢固筑牢“数据安全”与“保障人权”的改革底线与基本原则。一要始终绷紧“数据安全”与“保障人权”两根“红线”,加快构建数字法治政府的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强化数字法治政府安全管理责任,力求避免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为强势资本力量及其不法分子利用为盘剥民众乃至违法犯罪的工具。互联网平台发展对政府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平台所承担的义务,并予以规制,实现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协调发展。重在彰显人才强国精神,加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进科技队伍与法治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双重再造。政府干部应从数字和法治两方面培养和提升能力,既要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加快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熟、技术精、素质高的年轻化、专业化干部队伍,能够驾驭数字法治政府的运营管理,又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用高科技人才和法治人才,强化人才建设与培养。展开整风运动,整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沉疴痼疾,铲除慵懒散等恶习。二要始终恪守法治原则,彰显公平正义的法理精神。在行政法治允许的范围内,谨遵法治的基本原则,符合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底线。我们要自觉地以此来展开总体布局,设置改革方案和建设流程,不断规范政府公权力的运作及其管理、监督等工作。在法治精神照耀下,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必须彰显安全性与人权性的完美统一,让法治的阳光普照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亟需处理好“数据安全”与“保障人权”的辩证关系。数据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首要考量,我们要从“滴滴打车”、平台霸占蔬菜经营权等事件中汲取足够的教训,引起足够的警惕。我们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国家治理的高效运转和社会整体进步及其赢得人民拥护支持,而绝不是肆意侵犯民众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这是我们设计制度时必须牢记的两根“红线”,一切数据的查询和使用要留痕水印备查,建立健全应有的制约规则,符合正当程序法则和社会公益法则,符合民主化的价值理念和信息公开透明及其接受社会监督等法则,公民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避免无政府主义下的社会碎片化现象,必须契合“通过设计的行政法”和“良好行政评估”等行政法治的原理要求,努力形成更高程度的“合法性原则”。三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法治政府是中国政府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改革、改善和再造政府的动态过程,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效能提升,改善国家治理。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深化数字技术的合法化、规范化应用,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必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法治保证。新时代我党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深刻革命。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和服务领域,努力推动政府治理智能化、法治化。加快建设全国政务一体化平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全面建设科技引领、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提升法治政府的数字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加强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推进智慧执法,运用信息化技术装备,以大数据赋能精准监管,改善政府治理,通过善政带动社会善治,实现政府和民众协同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总结与展望:弘扬三苏文化,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圆心,规划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宏伟蓝图

   “要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圆心,更好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战略抓手,更好兼顾生存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我们建设数字法治政府应该把握的指导方向和重大原则,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着力建设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弘扬三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建设数字法治政府。三苏文化涵盖丰富,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当代影响力至今未泯,激发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等始终给予我们直面时代挑战的信心和动力。我们理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学习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推进我国政府治道变革的文化启示、精神力量和历史探源。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圆心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好自己的法定职责,用自己的工笔画一笔一划地规划好、勾画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宏伟蓝图。

  我们在心中要始终铭记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执法理念,始终坚持国家宪法法律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党的领导至上,自觉将数字法治政府工作中的人权保障要求与改善民生、推进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及其现代化事业的整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在自觉服务和服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征程中做好建设者和捍卫者的重要职责,始终用科技创新的理念来推进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要感知民众疾苦,体会人民对于幸福福祉的追求和公平正义的呐喊,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在感知民生的基础上,树立执政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学习先贤济世救民、悯民惜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中显示出的人本执政思路和悯民情怀,在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中尽显“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豪情气魄,勇于树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为蝇头小利和利益集团等外来力量威胁、敢于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的人民公仆情怀和大爱无疆的豪放人格,保持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用科技治理的理念与忠诚勤勉的实践去直面我国政府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吸纳先进成熟的做法,认真聆听民间智慧与基层思路,勇树新时代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科技先导、改善治理、提升效能、服务人民的坚毅品质,始终将新时代推动政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部紧紧地扎在科技创新的肥硕土壤中,用科技创新的时代实践与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来展树共产党人“任尔东西南北风”、“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傲然风骨和坚韧品质。政府工作始终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国情,始终弘扬勤俭朴素、反对浪费、清正廉洁、执政为公、执法为民的鲜明宗旨,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心中装有人民的主人翁位置,始终为党和人民“把好关”、“ 把严门”、“科技新”、“创新强”、“治理善”、“队伍强”、“纪律严”、“透明公”、“人权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建设好数字法治政府。我们要弘扬先贤治国理政中的民本情怀,建设数字法治政府。以三苏、范仲淹、郑板桥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士大夫的执政思想,彰显出了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崇尚的“民本”思想。这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治理国家的哲学魁宝。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建者和践行者,是我国政治制度思想史上的先贤达人,其睿智思想永远穿越并回响在历史的长河和时空走廊中,永远激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画廊里,给后人以永恒的启迪和永久的思考、至真的借鉴和不朽的传继。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与智慧积淀。建设好数字法治政府,要时刻铭记“数据安全”与“保障人权”的“红线”,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努力构建数字法治政府的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落实人才强国精神,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始终恪守公平正义的法治原则,规范政府公权力的运作及其管理、监督等工作,努力形成更高程度的“合法性原则”;抓住机遇,强势推进,加强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政府的善政带动社会善治,实现政府和民众协同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作者:周顺忠,系公安部智库研究员教授、人大博士、中央编译局访问学者)

来源:新华网

16507116977988511.pn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经在线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629c78edcb9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