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丨政策组合拳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难题
2022-09-12 22:47:06 作者 浏览量:3809457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主持召开中小企业数字化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需要从政府、市场两方面发力。中国经济时报聚焦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以及核心大企业的带动作用。敬请关注。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经在线讯:熊辉 王海珠(荐稿 孙涛)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召开中小企业数字化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要加强政府引导,通过强化财政支持,撬动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合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财税和金融政策如何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资金要素不足和技术能力有限,是制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障碍,要切实推动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降本增效。强化对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的导向性,提高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的让利幅度。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财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孟凡达对本报记者表示,要助力中小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缺方案”“缺样板”的困境。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要注意不能“撒胡椒面”、不能搞“样子工程”,要切实推动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降本增效,让企业有转型信心、有获得感。东部沿海部分地方已形成一些探索经验,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邀请机构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诊断服务。
例如,浙江省已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到细分行业,提出“一县一业一样本”的总体要求,推进“N+X”改造模式,重视细分行业共性需求“N”与企业个性化需求“X”的结合,挖掘细分行业应用场景特征,重视成功样本的示范引领作用。
孟凡达认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强化全国统筹力度,重视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支持。要着力打通区域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流”“服务流”“资金流”。东部地区依托数字经济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以及基于庞大的中小企业数量形成的场景优势,率先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大量数字经济人才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要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招引、人才招引等方式,打通区域间“人才流”“服务流”。要进一步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全国性平台的融资对接作用,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融资支持,畅通“资金流”。
“充分利用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加大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外部环境。引导专项债工具支持产业园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除传统基建外,重点支持园区工业互联网相关基建,支持配套数据中心以及包含光伏等分布式能源、物联网、5G通信等新基建内容的项目,以厂房租金作为偿债收入。”孟凡达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单衍菲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资金要素不足和技术能力有限,是制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障碍,亟须财税金融政策精准发力。
单衍菲认为,在解决资金要素不足方面,须综合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现实性激励作用,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减负担”。一是借鉴德国经验,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统筹,鼓励各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扩大投入。二是推动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政府采购对数字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倾斜。
在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技术能力方面,须通过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撬动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增量投资,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添动力”。一是通过提供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二是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数字基础设施、通用软件和应用场景等项目合作解决方案提供贷款贴息等金融扶持。三是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与“专精特新”企业扶植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政策有机衔接。
“在推行财税金融政策的同时,须注重政府资金绩效评价。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财务核算机制,明确数字化转型投入的预算和风险,科学计算投资回报周期和实施效果。从而既有利于企业有决心真正投入数字化转型,又有利于汇聚量化数据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专项金融产品,形成正向激励和良性循环。”单衍菲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应晓妮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资金约束。目前,依靠传统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方式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化原则。因此,财政、金融政策的发力点,主要在于强化对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的导向性,提高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的让利幅度,鼓励社会资本流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
应晓妮建议,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发挥头雁效应,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技术推广应用、装备采买购置的融资支持。同时,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探索应收账款质押、产业链核心企业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方式的组合担保,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
二是鼓励信贷资金倾斜。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改进授信评价机制,充分开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交易流水、经营用房租赁以及其他信用信息数据价值,综合运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股权质押贷、应收账款质押贷和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专利权质押贷等方式,满足中小企业差异化需求。
三是利用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撬动闲散社会资金。落实落细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银行、保险、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本以及民间资本与优质创投管理团队合作,加大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比重。
四是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产业链创新链“链主”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贷、应收账款质押贷、票据贴现等形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满足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融资需求。
五是发展融资租赁。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发起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推广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成套设备市场应用。通过“以租代购”、售后回租、分期偿还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智能升级。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在何处
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前,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只有进行有效的数字化转型、制定切实可以落地的规划,才能为真正实现高水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基础。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多位民建会员企业家表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认知、人才、技术、成本等方面的难题。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IT变革,更是组织管理架构、业务流程、供应链、制造能力、财务管理等全方位变革。
并非一蹴而就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部分中小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依然有待破解。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江西省知联会副秘书长涂颖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偏差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对“是否马上启动”要等等看。大部分中小企业有数字化的理念、有转型意愿,但对于如何分阶段实施没有充分认识和准备。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通常缺乏成熟规范的流程。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不能准确理解政府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的意图,影响到政策的落地效果。
“很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停留在概念阶段,他们被一连串的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统等名词搞得晕头转向,缺乏具体的可实施性方案。”民建海淀区企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梦天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欣宁对本报记者表示,企业应根据客户需求和使用习惯来进行数字化转型,而不是专注于技术本身。
民建会员、瑞纳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王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从技术驾驭到业务创新,从组织变革到战略规划,从数字化相关资金投入到人才团队培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投入巨大的工作任务,需要企业上上下下思想统一,步伐一致才能取得最终的转型成功。“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大多数中小企业需要3年到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转型成功,然后才能分享到转型带来发展的红利。”
对于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民建会员、北京明辰智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小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必须要从行业特性入手,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纾解实际困难。“比如,制造业、餐饮业、网络安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的维度可能大相径庭。”
面临技术、成本、安全难题
受访者表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正面临着成本、技术、安全等方面难题。
首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试错能力弱,成本可能是中小企业转型的最大障碍。王莹认为,在转型的重重压力下,需要政府积极鼓励与引导,给予变革中的中小企业以活力与信心,对于有阶段性成果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郭小明认为,应该针对行业特色深入研究,提供适度定制化、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成果转化的数字化方案。
其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技术难题。王莹认为,龙头企业应该发挥行业引领与带头作用,整合行业供应链,或是建立共享平台原则,以设立行业标准、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和建立数据资产为主导,带动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整体数字化有序发展。
再次,数据安全是大多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顾虑较多的问题。涂颖清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从“人工”到“数据”的转变,其资产必然会数据化,进而形成数据资产。这些数据资产包括不限于采购数据、研发数据、生产数据、销售数据等,对企业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商业秘密等的担心,成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问题。
涂颖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中小企业认为工业互联网就是一张工业互联的网,上网涉及到的数据对企业会有清晰的画像,从而可以分析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这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一些企业家担心,企业真正数字化后,安全怎么去保证?”
须破解人才之困
大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比较弱,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很难招聘到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同样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涂颖清举例说,开发行业软件的人要对产业、工艺很熟悉,但熟悉IT的人专业知识缺乏,熟悉工艺的人对IT不是很清楚,既懂工艺,又懂专业的人才缺乏,导致专业化的信息软件自主开发能力不够。
据她介绍,有的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引进新的生产线,由于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工艺的员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琢磨边操作,等慢慢熟悉可以投入生产,两年时间已过去。企业资金投入量大且成效难以在短期预期和评估,甚至存在投入可能成为沉没成本的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调低数字化转型的优先级。
在王莹看来,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新技术人才、业务创新人才,更需要能够将新技术与业务结合起来的跨领域人才。因此,相关社会资本力量在数字化人才方面如何有效投入才能构建良好的教育实训体系,从而为数字化技术储备智囊团队。
“中小企业需要数字化转型,这不仅是自身顺应市场发展规律的需要,更是我国对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但转型意味着决心、试错、阵痛、投入,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在转型前务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王莹说。
激活“大带小” 探索数字化“链式”转型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召开中小企业数字化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需要从政府、市场两方面发力。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被提上日程。
发挥大企业尤其是核心大企业的带动作用,被视为激活“链式”数字化转型路的关键。
张桂芝是山东即墨一家服装厂的负责人,身为家族内第三代工厂“掌舵人”,80后的她直言“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她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工厂除了代工两家国内服装品牌成衣外,还主营自主品牌的服装生产。“从原来全国各地跑业务寻找货源和下游经销代理的传统经营模式,到如今一个手机APP打通上游原料供应和下游货品销售数字化转型,我们用了足足15年时间。”
作为传统纺织中小企业,张桂芝的服装厂实现数字化转型,正是依托大型电商企业的服务外溢——一家与某知名电商同属同一集团,主营B2B业务的线上平台。
据本报记者从该平台了解到,自1999年上线开通服务以来,该平台始终致力于服务中小企业,尤其是自2014年7月平台移动客户端上线,让B2B业务真正实现一个APP畅行的无线模式,“截至目前我们的业务已经覆盖原材料、工业品、服装服饰、百货小商品供给等16个行业大类,能提供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现货批发的服务供应。”该平台对外宣传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实际上,这一模式正在惠及相关行业的千千万万个中小微企业。据介绍,该平台B类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一亿个。
“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本身提质降本增效、优化流程、拓展业务、增加盈利能力积极作用显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转型需要数字技术龙头企业带动传统行业实现转型。
汪浩表示,实现数字化转型,技术是核心要素。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大平台有着足够的优势整合各类要素,促成各类企业同台共享资源,这是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需要政府层面出台更多的便利化举措予以支持和促进。
会议提出的“3+1+N”工作机制,即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评价、服务三大体系,筹备办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培育推广一批大中小企业协同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和解决方案。
除强调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外,此次会议还明确了资金支持的要求。会议指出,要将政府与市场作用相结合。加强政府引导,通过强化财政支持,撬动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合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资金是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充要条件之一。汪浩认为,促成“大带小”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既需要核心大企业主动向下游企业伸出“橄榄枝”,也需要政策层面积极促成合作意向,金融支持必不可少。
据了解,目前,补齐资金缺口是中小微企业寻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杜纯江是一家主营二手车交易的车行负责人。过去两年,他一直寻求通过移动数字化手段实现实时线上拍卖的模式推广交易业务。
他告诉本报记者,最初只是通过微信等通信软件的多人通话功能实现最原始的出价拍卖,但口头交易的形式难以规范并获法律保障,因此出现不少纠纷。于是,他便萌生了寻找技术开发专属自己的线上交易小程序的想法。
“目前的小程序能够实现车辆状态在线评估、出价、交易、售后一条龙的服务。”但他也向本报记者坦言,每月数万元的维护费用着实不小。“因为疫情影响开工,我们申请到了一些场地租金减免和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的福利,但要想维持这样的模式,还是面临着资金缺口。”
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重构企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构建新的战略竞合数字生态,小处着眼利好企业自身长远发展,大处着眼则符合国家发展数字经济宏观要求,利好持续释放新旧动能转换的红利。
汪浩认为,“十四五”规划专门设置“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章节,并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明确部署。因此,确保数字经济优质发展,势必需要从体制机制着手,畅通和扫清制度和市场阻碍。引导各部门发挥通力合作,其间发挥好资本优势势在必行。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经在线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