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2023-02-24 20:21:34    作者     浏览量:11126433

0.jpg

  2017年10 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重要论断。一语道破引发“重大疾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而要“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其根本出路就在于“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2022 年 10 月 16 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指出要“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重要论断的提出以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的诞生,无疑是中国卫生健康史,乃至世界卫生健康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为新时期全国卫生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全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指明了方向。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为什么能够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的伟大事业征程中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定义与内涵

  “生活方式”一词最早出自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书中说道:“在社会生产的每个时代,都有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人类一切的活动(行为)方式;狭义上,是指工作(事业)、(在校)学习之外,一切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行为)方式。

  “生活方式”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WHO 世界卫生组织做过的一次全球性调查表明:影响一个人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医疗条件”五个方面(见图示)。

1677239638135.jpg

  其中,“生活方式”占比 60%,是五个因素中占比最高的。一个人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活方式是否健康。

  此外,“遗传因素、社会条件、自然环境”三个要素合计占比达到 32%,而“医疗条件”只占 8%。

  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把“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相混淆,事实上,两者之间是一种包含关系,生活方式包含了生活习惯,但不限于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只是生活方式中被相对固化的那一部分,还有一些人类的活动(行为)方式是没有固化或无须固化的,而且更加丰富多彩,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而异、因国家而异。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成为可能,而对于生活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才变得更加有意义。

  “文明”,指的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和发明创造,尤指精神财富。

  “文明”,是一个具有社会化属性的词汇,它至少涵盖了三层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参见百度百科关于“文明”的定义)。而这三层关系恰好与“遗传因素、社会条件、自然环境”三个要素相对应。它们在影响健康的“五大要素”中合计占比达到了 32%,“文明”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备注:遗传因素,主要取决于夫妻之间、父(母)子之间的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关系。法律明文规定禁止近亲结婚,也正是基于遗传因素有可能对下一代造成不利影响之考虑。

  “健康”,是一个现代词汇,古人称之为“养生”。“养生”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行军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健康”,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健康是指客观世界万事万物(包括人及其一切组织)的正常运行;狭义上,则是指人的健康(即人的正常运行)。

  WHO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与 2022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某社区考察时提出的“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之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为“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所表达的正是“心理健康、心灵健康”。

  综上所述,“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可定义如下: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指遵循生命健康之客观规律,有利于维护一个人的全面健康,而又不会损害他人健康,破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且符合所在地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一切活动(行为)方式。

  其中,“全面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那么,“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内涵又是怎样的呢?

  1992 年,WHO 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生活“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健康生活的内涵也应该随之有所调整,故此可以在原健康生活“四大基石”的基础上调整为“营养平衡、科学运动、良好习性、心灵健康”(可称之为:健康生活“新四条”),并将其作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概念的主要内涵(见图示)。

  (一)关于“营养平衡”

  “病从口入”。大部分疾病,尤其是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在内的各类慢性疾病几乎都与一个人的日常饮食有着密切关系。营养是维持生命健康最基本的条件。人体的正常运行,每时每刻都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而这些营养物质几乎都是来自于日常饮食。由于大部分人对于人体的运行及其营养需求不甚了解,对于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满足自身营养需求也就更不了解,因此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营养问题。

  最常见的营养问题,主要有“该吃的,没有吃;不该吃的,吃了;该多吃的,吃少了;该少吃的,吃多了。”等四种情况,本质上都属于营养失衡。另外,由于大部分人都不懂营养,长此以往就难免导致某些营养素的严重缺乏或超标,所以营养强化或干预也就变得很有必要。

  (故将“合理膳食”调整为“营养平衡”)

  (二)关于“科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很多健康问题都与运动不足或运动不当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因缺乏运动而导致的肥胖问题被称为“百病之源”,不仅给成年人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对儿童的健康更是影响巨大。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体上可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大类。前者诸如:太极、瑜伽、慢跑、游泳、健身操等;后者诸如: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等各类竞技运动。从养生的角度,有氧运动更适合于大众。

  此外,运动是极具个性化的。同样一项运动,有的人适合,有的人不适合;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一项自己不适合、不喜欢的运动是很难坚持的。因此,运动既要讲究“量”,更要讲究“质”,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病而异。

  (故将“适量运动”调整为“科学运动”)

  (三)关于“良好习性”

  “习性影响命运”。生活习性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习性,包括习惯和禀性两部分,前者是后天养成的,后者是先天就有的。因为禀性与父母遗传有关,所以改变起来难度极大,之所以把“禀性”也含在生活方式里面,主要目的在于警示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人们,要尽早修正自己身上那些不良习性,免得将来传给下一代,毁了子女的一生健康与幸福!

  一个人后天的习惯是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所养成的。对健康而言,习惯有好坏之分。有些习惯对人体健康有着不良影响,称之为“不良习惯”;有些习惯对人体健康则有着积极影响,称之为“良好习惯”。

  吸烟和酗酒是非常不利于人体健康的两大不良习惯,除此之外,不良习惯还有很多,诸如熬夜、赌博、吸毒、生闷气、宵夜、暴饮、暴食、嗜肉、嗜咸、嗜甜、嗜辣等也都会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故将“戒烟限酒”调整为“良好习性”)

  (四)关于“心灵健康”

  “心病尚需心药医”。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工作压力、住房压力、子女抚养压力、升学压力、就医压力等以及各种突发的疫情灾害、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都会引发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

  心理问题与营养问题有所不同,情绪是一个复杂而又感性的东西,既无法进行量化,也很难做到平衡。事实上,正是因为心理不平衡,人类才会有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动力。

  所以,心理不平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不健康,不能化压力为动力,不能及时把负面情绪化解掉。而要做到心理健康,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灵健康,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心灵美”。心灵健康,本质上指的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健康。所谓“思想健康”,是指一个人树立了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健康观)。

  思想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一个人思想(世界观)是健康的,其思维方式就会是健康的;一个人思维方

式是健康的,包括营养、运动、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行为方式就会是健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会是和谐的。

  因此,“心灵健康”或“思想健康”在健康生活“新四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第一位重要的。所谓“思想通,一通百通;思想病,一病百病。”

  (故将“心理平衡”调整为“心灵健康”)

  众所周知,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类慢性疾病又被俗称为“生活方式病”,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才是导致这类疾病的罪魁祸首。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当今社会“慢性病井喷、癌症比比皆是”的严峻局面,就必须要从生活方式的管理入手,使得人人都能养成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担得起“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每个人自己”的重大使命。而健康生活“新四条”无疑就是一种方法论,让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变得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伟人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倡导的观点。其中,“文明其精神”指的是精神健康(或心灵健康)、“野蛮其体魄”指的是身体健康。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身心健康”。

  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之所以生病往往都是因为营养不良再加上缺乏锻炼所造成的,所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现在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有一些疾病则是因为营养过剩加上缺乏锻炼所导致的,此外,还有一些疾病则是因为心理(心灵)问题所导致的(统称为“身心性疾病”)。这两类疾病,从本质上都属于生活方式病。所以无论是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还是强调人的全面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实则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理念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表达。

  综上所述,在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类慢性疾病极为流行的当今时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无疑既是一种科学正确的健康观,又是一种科学正确的方法论,是生命健康的根本遵循,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根本保障。

  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绵绵不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百花齐放,博大精深,浩瀚如烟。道家、儒家、佛家、医家、法家、兵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农家、杂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学术流派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无疑是道家、儒家、佛家和医家。

  (一)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与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代表作是《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说的“道”,究其本质就是现代人通常所说的“世界观”。故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常道”与“非常道”之分。“常道”意译为“永恒之道”,代表着“道”的真相即“天之道”(正确的世界观)。因为“道”的真相只有一个,所以“常道”(正确的世界观)具有唯一性。而“非常道”意译为“非永恒之道”,代表着“道”的假相即“人为之道”(错误的世界观)。因为每个人对“道”的理解或许各不相同,所以“非常道”(错误的世界观)就可能是五花八门的。

  故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天之道,总是减少有余的,以补充不足的(相当于“以富济贫”);人之道,却不是这样的,总是损害不足的,以奉养有余的(相当于“以贫养富”)。

  “常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与之相对应的表现就是“常德”。所谓“常德”,也就是道家所推崇的“无为”智慧,这是践行“常道”思想的不二法门。不过此“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照客观规律做事、不妄为,是一个人德(行)的最高境界。

  故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常)道是无为的,同时又无所不为。侯王将相如果能够守住(常)道,万事万物都将自行正常运作。在《道德经》中,有专门一篇文章论述“摄生之道”(健康之道),这也是老子“无为”思想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具体表现。

  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意思是,从生到死,能够长寿的人,十个里面有三个;短命的人,十个里面有三个;本来可以长寿却短命的人,十个里面也有三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过度养生的缘故啊。听说善于养生的人,陆地上行走不会遇见猛兽老虎,行军打仗不会被敌人兵器所伤。猛兽没有地方投其角,老虎没有地方措其爪,士兵没有地方用其刀。什么原因呢?因为“无死地”的缘故啊。

  其中,“生生之厚”,指的是现实生活中那些过度养生的行为,也就是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兕虎”、“甲兵”代表的是那些对人体健康可能会造成伤害的各种危险因素(中医称为: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无死地”,指的是生活行为完全符合“摄生之道”,代表着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与道家的“常道(常德)”核心思想及其所推崇的“无为(无死地)”智慧是高度一致的。

  (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与儒家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代表作有《中庸》《大学》《论语》等。《中庸》曰:“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由此可见,“君子”是儒家精神的化身,代表着儒家所遵从的德行标准。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孔子所提出的“中庸”代表着儒家的核心思想,这与道家的“常道”是一脉相承的。而“中和”则是儒家所推崇的最高智慧,是践行“中庸”思想的不二法门。

  故《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两句话对“中”做了明确解读。前者讲,当没有产生“喜怒哀乐”情绪的时候,就是“中”;后者讲,“中”是客观世界的根本(真相)。这与《道德经》中,老子所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中”是同一个意思(“守中”即守住根本,守住真相)。

  总之,“中”指的就是一个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真实的客观世界即人世间的一切事实与真相。

  (备注:有人把《中庸》所说的“中”解释为“恰到好处或适中”,这是不够准确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于“恰到好处”的理解和把握都是各不相同的。事实上,客观事物的真理或真相就只有一个,所以正确的评价标准或依据也就只有一个,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且都是正确的。)

  然而,一个人受到年龄、阅历、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客观世界或事实真相的认知总是有限的、浅薄的、不足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就存在着认知差。有了认知差,就会产生冲突;有了冲突,就会引发喜怒哀乐等情绪。认知差越大,冲突就会越大,情绪就会越激烈;认知差越小,冲突就会越小,情绪就会越温和。不良情绪乃万病之源,这已经是一种常识。尤其是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类慢性疾病,几乎都属于“身心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的说法。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与“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两句话对“和”做了明确解读。前者讲,当产生了“喜怒哀乐”情绪,但能及时回到“中”,就是“和”;后者讲,“和”就是遵循客观规律。

  这与《道德经》中,老子所言“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之“和”是同一个意思。

  总之,“和”指的就是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绪产生后,能够遵循客观规律,洞悉事实与真相,进而与客观世界之间保持和谐。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是:达到了“中和”,天地就能各归其位,万物就能相生相育而不相害。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了“中和”,也就是遵循了生命健康的客观规律,洞悉了客观事实与真相,就能够及时化解因认知冲突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也就不会导致不良情绪的日积月累,自然也就不会罹患各种各样的身心性疾病。

  由此可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与儒家“中庸”思想及其所推崇的“中和”智慧也是一脉相承,高度一致的。

  (三)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与佛家

  佛家,亦称释家,与儒家、道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代表作有《心经》、《金刚经》、《坛经》等。

  《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厄。”这段话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修行“般若”智慧到了极其深妙的时候,能看透世间一切虚妄假象,摆脱一切世间烦恼。

  “般若”:是梵语,指的是能够洞见一切真理(真相)的最高智慧。等同于老子所说的“道(常道)”。

  “五蕴”:色蕴(物质)、受蕴(感受)、想蕴(想象)、行蕴(造作)、识蕴(认识),统指一切虚妄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空”:佛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五蕴)都是“空”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参透了“空”(即悟空),便是达到了彼岸。此“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空”,而是指没有“自性”。

  由此可见,佛家的核心思想是“般若”,其所推崇的最高智慧则是“悟空”。故《坛经》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是自有属性的意思,指的是人人本来都具有的佛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每个人都可成“佛”。

  所谓“佛性”,道家称之为“常德”,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儒家称之为“明德”,《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而无论是“佛性”、“常德”,还是“明德”、“良知”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是被世俗之“尘埃”蒙蔽了,需要“除尘”而已。故《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段话的大意是,一切外在的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即“空”),如果能够悟得这一点,便是掌握佛法的真义了。

  人们经常会用“身外之物”泛指一切外在的东西,诸如财富、名声、地位、金钱、房子、车子等等,在佛家看来,连“身体”(佛家称皮囊)也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是“性(心)外之物”。当然,佛家并没有说不要“性外之物”,而是劝诫人们不要过分看重这些“性(心)外之物”,而迷失了心性,迷失了自我。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也把“心灵美”看的比“身体好”更加重要。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主张人们遵循生命客观规律,以达到全面健康,同时强调文明(即心灵健康)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

  由此可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与佛家的“般若”思想以及所推崇的“悟空”智慧,虽然语言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其根本宗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掌握客观规律,洞见客观世界之真相,不被各种假象所迷惑,不被世俗的各种欲望所蒙蔽。

  (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与医家

  医家的代表作是《黄帝内经》,成书于二千多年前,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位于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其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分《素问》与《灵枢》两部分,其中《素问》集中阐述了古圣先贤们所总结出来的养生思想与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治未病”,而“圣人”则是中国传统医学精神的化身。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

  由此可见,古人贯彻“治未病”思想的最高智慧就是“德全”。“德”是德行的意思,“全”是完美的意思。“德全”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生活方式既健康又文明的意思。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段话又对“德全”思想做了进一步的诠释。

  前半部分所诠释的,正是《道德经》“摄生之道”中所讲的“无死地”,如果用现代语言来概括表达,指的就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因为其生活(行为)方式是健康的,文明的;后半部分所诠释的,正是《道德经》“摄生之道”中所说的“生生之厚”,用现代语言来概括表达,指的就是一个人之所以出现“半百而衰”,甚至早逝,主要就是因为其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习近平主席“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与《黄帝内经》所倡导的“治未病”思想以及“德全”智慧也都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于数千年来中国人民所积累下来的养生智慧,不仅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具有无比扎实的临床实践基础。

  三、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与“实事求是”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毛泽东用中国古成语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所做出的高度概括。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伟人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精辟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和真相,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与道家、儒家、佛家的核心思想与根本遵循也都是一致的。

  健康领域的“实事求是”,就是能够遵循生命健康的客观规律,能够洞悉健康的本质和疾病的真相,一切都从健康的客观实际出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实事求是”思想在生命健康领域的体现。事实证明,一个人什么时候坚持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其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文明的,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反之,背离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其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不文明的,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健康甚至罹患重大疾病。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知道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然而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即“知行不能合一”,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问题出在这个“知”上,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与人们对于“实事求是”思想的认知是一个道理。大部分人都知道“实事求是”是好的,是对的,但却不知道它究竟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对、对在哪里,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人口头上在讲“实事求是”,而实际上却净干着一些弄虚作假的勾当。自私自利、假公济私、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坑蒙拐骗等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丑陋现象,基本上都与此密切相关。

  所谓“知行合一”,是建立在“真知”基础上的,不是“假知”,更不是“伪知”。故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认知也是如此,因为没有掌握生命健康的客观规律,不能洞悉健康的本质和疾病的真相,所以也就谈不上遵循生命健康的客观规律,就更加谈不上按照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说过:“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当人们真正知道了实事求是的好处或弄虚作假的坏处,而不坚持实事求是或继续弄虚作假的事情是鲜有存在的。同理,当人们知道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好处或生活方式不健康、不文明所造成的危害,而不遵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或继续坚持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事情也是鲜有存在的。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建立健全“以人民为中心、以生命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以经济为中心”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宣教与实践,让人们把生命健康领域的“实事求是”思想即“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作为自己的健康观和方法论,用以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

  不仅要养成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还要养成一个健康文明的工作方式和健康文明的学习方式,因为所有这些都与一个人的全面健康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与伟人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近现代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所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其根本宗旨也都是完全一致的。

  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与全民健康保障体系WHO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医疗条件”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五大要素,因此要想保障全体国民的生命健康,就必须要围绕这五大要素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与“医疗条件”相对应的就是目前已经相对成熟的“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药物健康保障体系,而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相对应的就是“以治未病为中心”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障体系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非医疗非药物健康保障体系)。

  医疗药物健康保障体系,包括西医药健康保障体系与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两部分。在历时三年的“抗疫战争”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西医结合是“抗疫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被世界很多国家广泛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目前来说,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的建设还相对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以治未病为中心”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障体系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非医疗非药物健康保障体系),无论是在中国,亦或是世界上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几乎都还是一片空白,但却在影响健康的五大要素中占比高达 92%,也就是说,只要构建起一道科学完善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障体系,即便在没有任何“医疗条件”(8%)的情况下,全体中国人民的健康也是可以基本上得到保障的。

  由此可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障体系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最大抓手,才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最大保障。尤其是在以提升免疫力为主导诉求的“后疫情时代”,这更是亟需要补齐的一块短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应该是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与西医药健康保障体系并重,医疗药物健康保障体系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障体系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非医疗非药物健康保障体系)并驾齐驱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无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核心与灵魂。

  五、“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020 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倡议,并在 2021 年 5 月 21 日“全球健康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强调指出要携手并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

  那么,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中,中国究竟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贡献怎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呢?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共同的执政思想。执政为民,民为邦本。所有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国家,都应该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思想,而不是“资本至上”、“经济至上”,否则方向就偏了。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其他的都将无从谈起。

  (二)共同的健康之道。人命关天,健康事大。所有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国家,都应该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道法自然”的健康之道,而不是“弄虚作假”、“肆意妄为”。生命运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要尊重这个规律,一切从生命健康的客观实际出发。背离生命健康的客观规律,罔顾事实,无视健康的本质与疾病的真相,

终将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三)共同的健康之法。“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所有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国家,都应该要始终坚持“未病先防”、“标本兼治”的健康之法,而不是“亡羊补牢”、“治标不治本”。实践证明,预防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构建全球范围内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才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卫生健康问题之根本策略。《孙子兵法》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与习近平总书记“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是完全吻合的,这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之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同样的道理,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也必须要做到“修道而保法”,否则是很难成功的。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完全契合上述三项基本原则,它既是一种科学正确的健康观,又是一种科学正确的方法论,既没有人群之分、地域之分、时代之分,也没有社会阶级之分、意识形态之分、种族国家之分,它适合全世界所有的人(只要是人,没有哪一个会拒绝健康),也适合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拒绝文明,至少不会明目张胆的反对)。它不仅可以用来指导“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还可以用来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中国,如果能够率先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落到实处,构建起一道“以治未病为中心”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障体系”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仅仅可以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早日实现全民健康,造福全体中国人民,更可以为加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民族五千年源源不断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数古圣先贤、良医大德历尽千辛万苦所总结出来的养生智慧以及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养生实践都已经充分证明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卫生健康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伟大健康真理!所谓“大道相通”,如果把“生活方式”广义化,“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健康,也可以用来指导工作、学习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于工作,只要能够养成一个健康文明的工作方式,就可以预防控制各类重大工作问题(包括工作效率低下、假公济私、贪污腐败等现象);应用于学习,只要能够养成一个健康文明的学习方式,就可以预防控制各类重大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效率低下、厌学逃学、考试作弊等现象);应用于家庭治理,只要能够养成一个健康文明的治家方式,就可以预防控制各类重大家庭问题(包括婚姻破裂、反目成仇、子女不教等现象);应用于企业治理,只要能够养成一个健康文明的经营方式,就可以预防控制各类重大经营问题(包括管理混乱、造假贩假、偷税漏税等现象);应用于学校治理,只要能够养成一个健康文明的治学方式,就可以预防控制各类重大教学问题(包括管理混乱、校风败坏、学生自杀等现象)等等。

  思想通,一通百通;思想病,一病百病。总而言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无疑就是一剂经过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临床实践检验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及后遗症的“思想疫苗”!不仅适用于全体中国人民,也广泛的适用于全世界人民,值得所有人都来自觉自愿的接种!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新健康学院理事长|创始院长 孙盛

2023年2 月10日星期五农历正月二十

发布:中经在线

编辑:熊辉 王海珠

荐稿:王京忠

16507116977988511.pn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经在线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16591689577320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