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峥嵘岁月 一代军垦人的戍边故事

    2023-07-12 17:27:55    作者     浏览量:3520177

0.jpg

  中经在线讯  每天清晨踏入129团7连连部大院,常常会看见一位精神矍铄、身形瘦小的老人不是在拿着和人一样高的竹扫帚扫院子,就是在摆弄院子里新栽的花草,看见来连部工作办事的职工居民也会热情的问候,但手上的活却也没放下。今年73岁的杨文富老人已经在新疆兵团定居工作了整整50年,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故乡,2015年退休以来,不论严寒酷暑,他几乎每天都积极主动返回7连这个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任劳任怨地无偿为连部清洁院内环境卫生,浇浇花除除草,为7连乡村振兴工作默默做着自己的贡献。

剪贴板20.jpg

杨文富夫妻退休后自觉返回原工作单位日常劳动

  1949年9月,杨文富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安远镇,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并不富裕穷的叮当响,少年时期就跟着家里人在家务农。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尽管当时能够依托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每天能出去挣工分、吃大锅饭,24岁的杨文富为了能让家里减少份口粮,弟弟妹妹们填饱肚子,他只身一人坐火车来到了大西北边陲的塔城地区投奔早他几年进疆的大哥,在这里杨文富跟着哥哥继续种地,还不到一年他觉得塔城地区的自然条件无法适应,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方式,便想离开。哥哥得知后,想来想去介绍杨文富来到了第七师129团7连,因为这边安远镇的老乡多,听着熟悉的乡音、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杨文富就在7连留了下来,共同劳动参与兵团建设直到现在。

  回忆建设新疆兵团的经历时,杨文富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杨文富为人朴实,做事简单,刚来到7连之初在57排任战士,和其他投靠亲友来的30多位内地人一起开垦种植100多亩荒地,为了完成连队种植交售棉花、麦子、西红柿等作物的任务,他们从早干到晚,一锄又一锄手里磨起血泡也必须干完,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的辛勤劳作没有白费,他们种植的这块儿地种出的作物收成在57排新战士中最好,卖给公家的价格也是最高。1978年春节前夕杨文富怀揣着喜悦的心情返回了甘肃老家,他下定决心把妻子家人一起接来新疆工作。1990年伴随着团场出台职工招录政策,在连队的帮助下杨文富和妻子顺利批上了连队职工。

  在问及杨文富来新疆后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变化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的回答道“农田灌溉”。1980年前后,连队将杨文富调入了浇水排,这是连队专门管理开垦出来的1000多亩荒地灌溉用水的机构,有40多人,由于时代的限制,及时在水源充沛的条件下,1000多亩地也得三天三夜才能全部漫灌一遍。为了不影响进水,只能分成不同的小班三班倒每日对农田进行全方位漫灌,无法精细化灌溉。杨文富作为浇水排其中的一个班长,工作期间带着5、6个人在浇水的地里来回走路看着浇水,上面高的地方往下平土,底下不平的加土埂,防止跑水,每日工作在14个小时以上,就是晚上下大雨,也不许回家,坚持灌水,当时还有一个口号,跑了水就是跑了粮食,就是跑了政治。

  就这样,前后历经数十年杨文富和第一代军垦战士们一起用青春和汗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家园,经过几代团场人的开发建设,129团7连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如今的7连白蜡丛丛、瓜果飘香、街道宽敞,庭院清洁。据了解,去年7连完成生产总值1.6亿元,常住人口200余人。曾经的大片荒地变成万顷良田,曾经的盐碱土壤长满了绿植花卉。

2015年,杨文富退休了,奋斗了大半辈子,按说可以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了,可他退休不褪色,不肯闲着,按他的话说“平时没有打牌的习惯,就是会干活”,2015年以来依然为了连队卫生清洁而忙碌奔波,林床浇水、除草,连部大院保洁等等,只要有需要,杨文富随叫随到,随到随干,不讲条件,乐此不疲。

剪贴板21.jpg

杨文富在7连连部周围清理杂草

  杨文富说,经过50年的发展,7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人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吃上了品种多样、营养丰富的主、副食。连队还专门建设了健身广场、篮球场、休闲小公园,职工群众可以在里面散步、打球、健身等,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趁着我身体还硬朗,我还要把余生都奉献给兵团这个第二故乡。”

(图/文 马登科供)

通联:第七师129团宣传科 马登科

通讯:15099207527

邮编:834032

发布:中经在线

编辑:熊辉 王海珠

荐稿:司晓斌

16507116977988511.pn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经在线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16591689577320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