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从“年鱼”到“年菜”,广东唱响预制菜“开门红”

    2024-01-13 12:53:02    作者     浏览量:1706753

01.jpg

1.jpg

  中经在线讯 “年年吃鱼,年年有余”是人们在新年的美好愿望,一条年鱼在中央,一桌年夜饭齐齐上,是中国年必不可少的文化传统。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过年吃什么又成了新问题,既要吃得传统,品一口在外思念的家乡味,又想尝一尝来自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还想体验时下流行的元素……

  广东以“年鱼”“年菜”的传统文化为根基,打造迎合人们的需求的预制食品样板,既能够满足年夜饭的传统与创新,又促进了农食加工产业的升级。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指出,广东的“年鱼”和“年菜”产业有效带动了预制菜行业向高品质和文化特色的方向发展,当中既有民间喜闻乐见的美食,又打通了从农产品到餐桌的产业链条,为联农带农,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鲜活的实践。

2.jpg

“年鱼”文化培育渔业加工新动能

  广东爱吃鱼、会吃鱼,鱼对于广东人来说无比重要。广东人过年的餐桌上必须有鱼,寓意在于“年年有余”。如今,聪明的广东人创新性打造“年鱼”概念产品,在水产大省做鱼文章,将一直以来人们对新春的祝福,转化为当地渔业发展的新机遇。

  “年鱼经济”指的是以鱼为载体的贺年仪式性消费,相应开发各类产品,适用于喜庆、祈福、宴席等,不光是过年吃,已经融入一年365天的日常生活,渔业更是广东省的支柱产业,文化为根,产业为翼,“年鱼经济”才有底气。

3.jpg

  广东是我国知名的水产源头地,广东水产品产量和养殖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名。2022年广东渔业势头持续增长,2023年仍然活力四射。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的淡水养殖业产量3289.76万吨,其中广东以428万吨的产量位居第二名。

  广东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并举,全国地位领先,水产养殖规模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广东发展“年鱼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广东省的渔业发展稳定,产业布局科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年鱼经济”的背后有着扎实的渔业硬实力,呈现出三个显著的优势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现代化转型领先。目前,广东渔业的养捕比例显著提高,渔业经济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不断优化。2021年开始,广东大力推进珠三角百万亩池塘升级改造,建设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开工建设一批美丽渔场。坚持科技领跑渔业,着力培育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打造“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的增长极。

  二是海洋种质丰富,产业基础深厚。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全年都适合海水鱼类养殖。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海水养殖产量336万吨,其中鱼类78万吨、甲壳类72万吨、贝类178万吨、藻类6万余吨。近年来,广东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培育了一批海水优势鱼种,比如金鲳、花鲈、石斑鱼等优良品种。例如,潮州市饶平县正加快建设岸上花鲈良种场,建成后年培育优质花鲈鱼苗可达3亿尾,可让广东省摆脱花鲈养殖种苗对外依赖。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告推广的26个水产新品种,广东3个入选,广东“粤强种芯”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全国种业振兴的重大突破。

  三是创新水产预制菜,全产业链高度融合。2019年以来,广东省在全国率先组织化、系统化推进预制菜产业,通过出台《预制菜十条措施》、搭建联合研发平台、壮大产业发展集群等措施,推动水产预制菜产业迸发出全新动能。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推动养殖、精深加工、育种饲料、物流运输、装备制造、文旅康养等全产业链发展,广东打造新的万亿级产业,让“一条鱼”产生“多条鱼”的价值。推出现代化海洋牧场预制菜产品,在海洋保健食品、化妆品、生物医药等领域广泛应用,打造新的增长点,依托海水养殖、种植、捕捞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产值提升。

4.jpg

  作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广东形成了种苗、养殖、加工、流通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发展,拥有海大集团、国联水产等多家知名上市水产企业。水产预制菜带动渔业克服市场波动,提高水产品的储存能力,增加第一产业附加值,同时加强了现代化渔业加工业的商业价值实现,帮助当地大量从业者实现更高的收益,形成良好的造血闭环。

  广东着力下好“年鱼经济”这一招耕海牧渔、乡村振兴的好棋。一要拓展提升年鱼的文化内涵与外延。通过海洋文化、水乡文化、渔人文化的演绎,讲好年鱼故事。二是推动年鱼产品在市场的有效触达。构建多维平台,畅通国际国内渠道,线上线下多头发力,让年鱼最便捷地从工厂到市场,进入千家万户。三是保障年鱼的质量安全。尤其要建立完善标准,做强全产业链,加强监管,确保中华好年鱼是最营养、最健康的鱼。

5.jpg

“年菜”经济探索预制菜新纪元


  自去年“年鱼”成功“出圈”以来,年鱼经济已成为中国水产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家年鱼企业推出了上千款产品,产值超过百亿元。将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年鱼产品中,推出了如烤鱼+火锅、“菠萝的海”和北坡游鱼文化等特色年鱼礼盒,“年鱼”逐渐向“年菜”延伸(来源:南方农村报)。

  2023年12月,工信部在官网公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1557号建议的答复。其中提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加强预制菜产业培育和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根据资料,春节期间的预制菜销售额占全年的20%,年经济的份量显而易见。“年菜”与“春节”紧密结合,被赋予团圆、喜庆的寓意,具有极高的市场潜力和品牌价值。具有全国甚至全球性的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在食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潜力无限。一边是田间地头,一边是家庭餐桌;一头是乡村振兴的机遇,一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意义深远。

6.jpg

  首先,“年菜”是高品质的预制菜。所谓“年菜”正是平时吃不到、不常吃的美食,“年菜”的风味、品质、包装形态俱佳。既有家乡的传统老味道,也有著名的地方特产。例如现在小龙虾风靡,全国的年夜饭餐桌上也流行有一道小龙虾;通过“年菜”,厨艺也可以“快递”,北方的家庭也能吃到正宗的粤菜。道地美食的风味复原和潮流美食的尝鲜,透过“年菜”将得到新的升华。

  其次,“年菜”是特色的预制菜。“年菜”与大宗预制菜的区别还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有八大菜系,作为年菜经济的探索实践者之一,可以从八大菜系来规划的“年菜”未来的发展路径。

  打造八大市场。八大菜系背后是八大省份,八大菜系的合作,首先是八省市场的共建共享八大菜系、八大省份、八大市场及更广泛的国内国际市场、线上线下市场同步。开发八地资源。八大菜系所辐射区域,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从农产品到食材,到预制菜,到年菜,资源链保障价值链,农产品资源保障年菜高质量发展,年菜联农带农,更好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八方主体。八大年菜的高质量发展,落实八方年菜企业主体至关重要。融通八地文化。物质的价值有上限,文化的价值无限。中华八大菜系的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作为支撑,利用“年菜”文化放大预制菜的经济价值。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曾指出,预制菜是探索实践食品品牌在乡村振兴中进化路径的关键。未来的预制菜将会沿着“成本逻辑”到“价值逻辑”的方向发展,从“重视加工”到“重视风味”,注重新科技的应用,形成全面的经济链条。

7.jpg

“年鱼”“年菜”是预制菜鲜活的产业形态


  这几年,“预制菜”的概念在国内的话题度虽然很高,但其概念却比较抽象,没有一个完整公认的定义。而作为“年鱼”和“年菜”概念的提出,让人意识到原来预制菜就是平时过年会吃的“大菜”,就是以前在酒店预定的“盆菜”,构成了预制菜产业的鲜活实体,促进了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

8.jpg

  另一方面,“年鱼”和“年菜”大大丰富了农产品的内涵与外延,与传统习俗相呼应,同时迎合新消费潮流,为预制菜产业带来新机遇。推广“年鱼”“年菜”消费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何以见得?拿海鲈鱼为例,“年鱼经济”提出以来,海鲈的价格跟往年同期对比提升了50%以上,其中海鲈溢价的部分直接带动珠海斗门农民收益超过两亿元,这一巨大收益直接造福了农民。再例如湛江金鲳鱼,“年鱼经济”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养鱼积极性,于是迎来养殖、加工的热潮,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2021年售价是12元/斤,2022年最高卖到了24元/斤,预制菜远销欧美、日韩等地。

  我们常说,“不要只赚中国人的钱,赚洋人的钱才叫本事。”中国人的厨艺精湛享誉全球,在国际市场上推广中国菜的预制菜产品是相当大的机遇。广东人率先看到了这个机遇,让“年鱼”“年菜”这类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预制菜走出国门,外国人们吃到了优质、正宗的中国菜,中国实现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两全其美之举。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将农产品转化为预制食品视作中国农业品牌“出海”的突破点,只有以文化为灵魂的食品才是预制菜的未来,才能够连接乡村产业和广阔的国际市场,为农业打造出一片高质量的蓝海。


发布:中经在线

编审:熊辉 王海珠

荐稿:中国食文化研究会预制菜文化专业委员会

16507116977988511.pn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经在线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16591689577320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