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期《榜样中国 * 人物专访》黄久生

    2022-08-08 17:03:32    作者     浏览量:2002

标头.jpg

中经在线讯 (熊辉 王海珠)

1653532022646617.jpg

1653532022316725.jpg

第996期榜样人物在线访谈

“农民工”的贴心人

——访“全国劳动模范”黄久生

主持:汪 漪

嘉宾:黄久生

推荐:宋 瑞

编审:汪 漪

校对:郭春艳

时间:2022年08月06日晚20:00-22:00

地址:榜样人物大型访谈《身影》节目在线群

  【嘉宾介绍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8月生,河南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人,中共党员,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河南省总工会副主席 (兼职)。

  黄久生是一个吃乡亲们的饭长大的苦孩子,为回报乡亲的养育之恩,在家乡捐建敬老院,坚持26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七百多位孤寡老人,被乡亲们称为700位老人“共同的儿子”,在家乡捐建希望小学,并资助40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他持之以恒地奋斗,艰苦创业:他承建的工程两次荣获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70多项获得全国省市优质工程,被业内誉为“河南建筑界”的铁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30多年来,他累计带领40多万人次农民工实现务工增收,每年为家乡带回8亿多元的劳务收入,帮助220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增收。

  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多方寻找抗疫物资捐赠给家乡定点防疫医院。并火速改造一条临时隔离衣生产线,所生产的价值700多万元的防护物资,全部捐给抗疫一线,没有向社会卖一件。

  2021年7月20日以来,河南多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他积极组织农民工党员奔赴抗洪救灾一线,参与救援。他紧急购买了价值400多万元的生活物资,连夜送给灾情严重的地区,又通过信阳市人大向郑大一附院定向捐赠现金100万元,帮助医院灾后重建。

  他不忘初心,对党忠诚。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南省“敬老之星”、全国“敬老之星”及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第十一届委员会候补委员,被李克强总理称赞为“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他先后十一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被习总书记誉为“全国农民工的好榜样”。

微信图片_20220808164654.jpg

1659948684330.png

  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致富不忘本,常怀报恩心。事业有成后,不忘关心和帮助过他的乡亲们,知恩图报,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给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主持人:身影人物,榜样力量!这里是榜样人物大型访谈《身影》在线节目,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汪漪。

  当下农民工是我们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支主力军,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建筑工地和其他领域,都看见他们繁忙的身影,他们吃苦耐劳,勇于担当,不畏艰险的形象都展现在大家眼前,今天我们请到“农民工”的带头人黄久生先生来到我们节目现场为大家分享他和“农民工”的故事,有请!

  黄久生:大家好,主持人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

  主持人:您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一个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为生计常年在外,自小靠吃百家饭长大,可以聊聊那段童年的时光吗?

  黄久生:小时候的生活,艰辛仿佛是涂抹不掉的底色。在我6岁那年的冬天,天下着大雪,最疼爱我兄妹三人的母亲带着遗憾和不舍永远地走了。母亲在临终前拉着邻居吕中秀大娘的手说:“妹子呀,看来三个孩子我是带不大了,以后就拜托你们了。”吕大娘说:“你放心吧,嫂子,以后就是我自己的孩子少吃一口,也要让你的孩子吃上饭。”母亲走了,全村人集资,买了一口薄薄的棺材安葬了。还记得,邻居把我抱到桌子上穿孝布的情景,我久久地跪在母亲的新坟边,四岁的妹妹、两岁的弟弟见我哭,也跟着一起哭,旁边的邻居们没有不伤心地跟着抹眼泪的。

  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父亲长年在外,靠修锅补盆维持生计,十天半个月难得回来一次,6岁的我就肩负起了照顾妹妹和弟弟的任务。后来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父亲只好把两岁的弟弟送给别人。送走的那天,我紧紧地抱着弟弟,一起扯着嗓子哭,最后大人们硬掰开我们的手,把弟弟抱走了。

  从此,我就和妹妹相依为命。做饭,我够不着锅台,就在脚下垫几块土坯;缺粮食,天天都是一锅能照见人影的稀米粥;没有菜,就把生盐疙瘩放到稀饭碗里搅搅,有点咸味好下饭,连2分钱一盒的火柴都买不起,只好到邻居家去对火。

  小时候,我兄妹俩的苦难,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是心地善良的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伸出一双双温暖的手,拉扯帮衬着我们兄妹,度过了人生中最艰辛的日子。

  邻居吕中秀大娘经常给我们兄妹俩送吃的,过年包顿饺子还惦记着我们,她家的孩子也多,本身包的饺子就不够她一家吃,她瞒着她公爹,偷偷地给我们兄妹俩送几个,我现在还觉得,那5个白菜肉馅饺子,是我和妹妹吃到的天底下最好吃的饺子。还有一次鞋子烂了,在吕中秀大娘家烤火时,我总把脚往后藏,大娘发现后,毫不犹豫把刚给儿子做的新鞋让给了我,我舍不得穿,下学都是把鞋抱在怀里,一路打赤脚跑回家。

  母亲过世四年后的冬天,冰天雪地里,我们兄妹俩脚上的单鞋都张开着嘴巴露着脚趾头。邻居叶先珍大婶,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接连熬了几个晚上,为我们兄妹俩赶做了两双厚实的棉鞋。

  家里粮食不够吃,我经常到邻居家借米,借米时我把小碗别在身后,站在邻居家门口,不好意思进去。乡亲们问我:“柱子,你吃饭了吗?”我总是撒着小谎,说吃过了。其实乡亲们知道,我是饿着肚子的,就硬拉着我进屋吃一些。

  乡亲们的这一份份恩情,叫我不知如何报答。一次,我看到经常给我送饭吃的李德珍奶奶,踮着小脚到村头挑水很吃力,我就趁大家都睡着了,悄悄地溜进李奶奶的家门,去给她家挑水。那时候我还不到12岁,力气小,每一趟只能挑小半桶,来回十几趟才把水缸挑满。

  又过了几天,我再次给李奶奶家挑水,水缸快挑满时,实在没力气了,水桶一下子磕到缸沿上,“咣当”一声,把李奶奶惊醒了,李奶奶以为家里来了贼,忙跑到院子里,看到我浑身湿漉漉地站在那里,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她一把把我抱在怀里说:“柱子呀,你还小,不能再给奶奶挑水了,要是压驼背了,以后娶不上媳妇了咋办?等你长大了,再给奶奶挑吧。”

微信图片_20220808164700.jpg

  我还记得,上初一时,家里交不起一块八毛钱的学费,老师让没交的举手,我坐第一排,太显眼,只能硬着头皮骗老师说我离黑板太近脖子疼,要求坐最后一排。那个角落我坐了好几年,那种发酸的滋味......为了挣学费,我跟老乡借了8毛钱,跋涉30公里批发冰棒回来卖,结果全化了,是老乡手把手教我怎么用棉被盖好保温,半夜担惊受怕步行15里上山捡柴火,走十几公里山路,挑到镇上卖给炸油条的。炸油条的见我肩膀上压得尽是血印子,二话不说就收下了,每送一次都给我两三毛钱,有时还给我两根油条。其实我知道,那点儿柴火在那个年代,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人家是在可怜我、帮助我。那时我就想,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他们。

  我总盼着长大赚钱,写作文谈理想,别人写的都是科学家当官,我写的是货车司机,能赚钱报恩。我家穷,没镜子,每次在邻居家看到镜子我总要照一照,心里想着:我啥时候才能长大?等我出息了,是什么样儿?

  贫穷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孤独。我家没大人,小伙伴来陪我,只有晴天来,为啥?一下雨我家到处漏水。最难熬的是除夕,妹妹去照料亲戚,剩我一人在家。白天不过是没吃的,还能凑合,晚上最难受,我家在村东头,5米远有个古墓,人骨头都露着,那会儿我只有十来岁,害怕啊。

  主持人:据知1983年18岁的您进城务工,从基层建筑工人做起,聊聊在建筑工地的苦和乐可以吗?

  黄久生:18岁那年,我背上一床破旧的被子,开始出外打工。刚到工地,我干的第一份活是挖土方,那时我营养不良,体重不到100斤,用手推车运土,一到下坡时,瘦小的身子骨轻飘飘地被车把撅起来,小腿乱蹬,着不了地,悬在半空中。那悬在半空中的身影,成了工地上的一道风景。

  好心的工友怕我出事,不让我掌把推车,怕推车把我砸坏了,让我负责上土,我心存感激,心想:咱推车推不好,上土一定要比别人快呀,不然对不起大家。那时,真是把浑身的劲都使上了,生怕人家嫌咱干得不好,不要我了。

  后来,工地上又让我做搬砖提灰的小工。搬砖提灰时,我总放到师傅们最顺手的地方,收工了,把师傅们使用过的泥摸子,瓦刀擦得明晃晃的,把工地拾掇得干干净净,晚上,我给师傅们洗衣服、打洗脚水,等师傅歇过劲来,追着师傅不放,向师傅讨教建筑活上的行行道道。

  就这样,从支模、摆线、砌砖到看图纸,我一一认真学习着,尝试着,熟练着。慢慢地我从小工变成了大工,从徒弟变身为师傅,我终于能像师傅一样,单独干活了,而且我干的活一点也不比师傅差。

  漫漫艰辛苦,悠悠打工路,所有这些,既磨练了我吃苦耐劳的意志,又让我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技能。但,要想做更大的事情,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于是,一个念头在我的心中萌发:用知识提高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

  我省吃俭用,买来了好多建筑方面的书,一有时间我就趴在工棚里学习。我动手用工地上的下脚料钉了个方方正正的桌子,一有时间就趴在工棚里属于自己的桌子上看书学习。夜里工地上不许开电灯,我就点根蜡烛,偷偷地藏在被窝里学习。有一次,白天干活实在是太累了,晚上看着看着睡着了,蜡烛灯芯烧着了旁边的胶合板,火苗蹿起,把我的头发都给烧焦了。就这样,凭着坚韧的毅力,我系统地学完了建筑专业的全部函授课程,取得了平顶山工学院的大学专科文凭。

  伴随着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对建筑知识的了解,我所从事的工种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组长、班长、队长,职位也在一步步晋升,后来成为了工地上的项目经理。

  主持人:1997年,您带领400多老乡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合厂房(技术二期)主体工程施工,该队伍博得“河南建筑业的铁鸟”称号,谈谈这个称号的获得行吗?

  黄久生: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是我毕生的追求。匠心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我对工友们严格要求,对工程质量精心安排,严格把关。记得有一次,绑钢筋的工友没有按照技术规范的距离做,个别钢筋的距离就大了那么一点点,按施工规范还能说的过去,我看到后,毫不犹豫让他们全部返工重做。砼工班工友打的水泥柱子有小面积蜂窝麻面,质量虽然能过得去关,我们心里过不去这个关,让大伙砸掉重打。队伍,硬是靠这样的“不近人情”带出来的。

  一次,绑钢筋的工友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规定的距离做,每个细钢筋的距离都大了那么一点点。被他看见了,毫无商量、毫不犹豫让全部返工重做;一个工友打的水泥柱子有蜂窝面,但对工程质量影响不大,我让大伙砸掉重打。咱干活靠的是诚信二字。没诚信,没活干,咱们就没饭吃!

微信图片_20220808164705.jpg

  我告诉这些弟兄们,要想在城市里立住脚,有发展,只能靠“诚信”这两个字。在质量要求上,带头干。自己干的活不规范,我同样会砸掉重新干,给手下的弟兄们起示范作用,队伍就这样硬是给带了起来。

  我向这些乡里乡亲们传授经验,并约法三章,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讲得一清二楚。白天领着这些老乡干一天活,晚上还要做总结。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大伙儿,干活眼头要亮,要有眼色,既然出来了,就要好好干,干出个名堂!

  不仅教大伙儿怎么干活,我更看重的是教大伙怎么做人,怎样做一个文明人。我经常对投奔他的工友说:“咱们从农村出来,一看就和城里人不一样。怎么才能跟城里人看齐呢?靠勤奋、靠技术、靠真本事、靠好口碑。再者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衣服可以旧一些,但要干干净净。”

  后来找我要活干的人,已从村里扩展到镇里、县里,直到周围几个县的农民都来找我,其中还有一些是残疾人。迄今为止,我已经在老家带出了一万多名农民工兄弟。

  1997年,我带领400多人的建筑队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主体部分工程,该工程荣获了1999年度国家最高建筑质量奖鲁班奖。

  1999年,我带领工友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再次摘得鲁班奖桂冠。

  2010年,河南获得了3个国家优质工程,我的队伍承建的郑州光彩大厦就是其中之一,我本人还到全国人民大会堂领了奖!

  2020年冬季,我带领家乡父老承建了郑州市一重点项目建设,承建单位明确提出要求:春节前一定完成基础筏板钢筋绑扎和浇筑任务。

  工人们为了赶工期,垫层收光有些毛糙,发包方和监理都觉得没有必要吹毛求疵。我到现场检查,发现这个问题,非要工人剔凿重做不可,项目管理人员和工人想不通,认为是找茬,牢骚满腹,有人在背后埋怨我是看着别人挑担子,自己当然不累!结果,该项目多花钱买材料不说,剔凿、修补、做防水还耽误了几天工期。为了保质保量地打造“精品”,我身体力行,亲自督战,和工人们一连加了一个星期的夜班。时值数九隆冬,寒风凛冽,地上滴水成冰,可我们干得热火朝天,工程任务如期完成。

  我经常跟大家说,“质量重于泰山,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要追求精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承建的工程两次荣获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70多项国家、省、市优质工程,被业内誉为“河南建筑界的铁军”,全力擦亮了信阳“金桥工程”这张名片。

  主持人:在郑州打工多年的您,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您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 56 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 ”。那么“农民工党支部”的成立,为大家做了哪些实事呢?

  黄久生:河南省信阳市是著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国内闻名的劳务输出大市,信阳市大力实施党的建设三大工程,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4年、信阳市委在全国率先提出“金桥工程”,潢川县委针对农民工党建实际需要,在2005年8月成立了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我当选党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散居在郑州市的62名双柳树镇农民工党员找到了“组织”,极大地增强了流动党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2017年9月,潢川县委为了进一步深化金桥工程,在郑州成立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任命我为工作委员会书记,负责党工委全面工作。党工委就是农民工的“家”,还建立了农民工党员活动教育基地,一楼展厅主要展示党的历史和大别山精神,二楼是党员活动室,云视讯会议室、流动党员服务站、职工书屋等,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平台、联建共建,将广大流动党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转岗不转向、教育不断线、作用不间断。

  目前党工委已发展下辖1个党委14个党支部,现共有党员386名。

  回想一路走来,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大都市里闯荡,我们累过、饿过、冻过、伤心过、赔钱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帮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们农民工队伍从当初的几十人到现在的一万六千多人。

  各地党委政府时刻牵挂着我们在外农民工的发展,通过“金桥工程”为我们农民工,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平台,党支部建立多个劳务输出基地,在工地开办了农民工夜校,通过传帮带让大家都吃上了技术饭,拿上了高工资。我们党支部更不忘家乡组织的殷切期望,通过党建引领,让大家时刻能感受到党的关怀,党的温暖,党支部积极开展助力脱贫,对政府兜底的贫困户和残疾人安排就业,包吃、包住,保障他们每人每年工资不能低于36000元。

  中央电视台记者到我工地上采访脱贫攻坚时说:“黄书记,我感觉你的工地和别人工地不一样,别的工地都是棒小伙多,你的工地有‘三多’,技术人员多,老年人和残疾人多,工人的收入多”。

  的确如此,我们工地上后勤人员80%都是老年人和残疾人。老人和残疾人多,就意味着随时要承担意想不到的风险,但风险再高,也要给他们找一份活干。

微信图片_20220808164710.jpg

  商城县双椿铺镇蔡店村,62岁的陈功雨,十几年前,在老家采石场干活,左腿被石头砸掉了,成了终身残疾,家庭非常困难,他来找到了我,让我给他找个活干,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我给他安排个轻便的活,在工地保安室里看监控。2016年他因多年的高血压和冠心病,引起了脑血管堵塞住院治疗,我承担了他全部医疗费用,还派专人护理,陈功雨在医院治疗了三年多,病情时好时坏,在去年的3月7日去世,得知他90多岁的老母亲仍然健在,我送去8万块钱,让老人家安享晚年。

  我们潢川县张集乡祝槽坊村贫困户王贺轩,60多岁了,常年体弱多病,有一天,他到新郑工地找到我说:“黄书记,我听俺村里的老支书说,家乡有好多贫困户都在你的工地上干活,挣到了钱。俺一家五口人,就有3个是残疾”,说着说着就从口袋里拿出3个残疾证让我看,“想让您帮帮俺,给俺找个活干”。听了之后,我当场就给他安排了就业岗位。在工地上干的不到一年,他突发脑梗,及时地把他送到新郑人民医院治疗,承担了他所有的医疗费,治好后他想回家,走的时候,我送给他20万块钱,他接过钱感动得不知说啥好。

  让我高兴的是,现在工地上有很多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有的还成了技术骨干。

  我们村有一个叫李光群的,他爹双目失明,母亲得了严重的肺心病,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打小麦时,不幸胳膊卷入机器中,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来我把他带到工地,教他在工地上学技术,当上了安全员。通过他自己以前吃过安全的亏,他更加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白天晚上都奔波在工地上,看到脚手架、跳板、安全网没有防护好的,他就坐在场地上,一直盯着,直到安全达标之后,他才肯走。就是因为他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我每个月开给他8000块工资。像他这样的贫困户、残疾人,过去是家庭的累赘,现在变成了家庭的顶梁柱。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巩固脱贫成果和致富方式。多年来,我累计带领40万人次农民工实现务工增收,帮助220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每年为家乡带回8亿多元的劳务收入。

  我先后在家乡投资2800万元,流转两万多亩山地,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加快花木、茶油等基地建设,帮助他们稳定脱贫。

  作为农民工党支部书记,我始终认为,对乡亲们好,对农民工兄弟好,就是对党忠诚,带领农民工兄弟,走好共同富裕路,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各个建筑工地上都有很多党员在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一名农民工党员兄弟一番话让我很感动,他说:俺是一名党员,俺在工作中要带好头,就是让工友们能出来我是一名党员,俺们就是要在工地上比先进、比进度、比质量、比责任。干良心工程,优质工程,才能对得起我是一名党员,正是因为有了农民工党支部这个“金子招牌”,我和我的农民工兄弟接到的工程越来越多。我经常在党支部会议上讲:流动党员就是要“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咱们农民工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

  我们党支部还积极服务驻地的脱贫攻坚工作,我们工地所在的新郑市具茨山两个贫困村的520户村民整体搬迁,在搬迁大会上,我捐资260万元,无偿资助每户5000元,作为他们搬出大山后,致富项目的启动资金。

  2020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潢川县委驻郑州流动党工委联系的60个项目共复工近10万人,确保疫情期间农民工兄弟工持续增收。不管工地上遇到多大的困难,工程上遇到多大的坎,决不拖欠农民工兄弟一分钱的工钱。

  党工委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我们党支部还积极开展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扶贫助困,做了一些份内的工作,没想到各级党委授予我们党工委这么多的荣誉,先后荣获了“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信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潢川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我作为党工委书记,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党工委被中央第三党建指导组列为郑州四个观摩点之一。

  主持人:您还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 3000多万元。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黄久生:我一直延续着爱心回报乡亲的“习惯”,惠及的人越来越多。党是我的心灵依靠,党只要一有号召,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我总是毫不犹豫站出来带领工友们冲在最前面。2003年非典,我把账面上仅有的13万块钱全部取出交给镇上胡国平书记。2008年汶川地震,我作为党支部书记,捐款15万元,缴纳5万元特殊党费,第一时间汇到了中组部,并组织农民工党员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不管钱多钱少,都是我们农民工的心意,我们和灾区人民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2020年年初,谁也没想到疫情在与信阳仅一山之隔的武汉爆发。我是大年三十晚上才回到老家的,初一看到手机短信里说信阳急需各种防护物资,我再也坐不住了。初一夜里瞒着家人自己开着车到郑州各个药店买防疫物资,结果一件也没买到。我就找我的朋友,联系朋友的朋友,多方寻找货源帮忙订购防疫物资,在河北、浙江等地购买了140多万的防疫物资,初三立刻运回信阳,送给家乡的定点防疫医院。当再次在手机看到家乡急需抗疫物资时,我拿再多的钱也买不到了,正当我心急如焚的时候,想到了总书记的话:党员的先进性就在于平常的时候要看的出来,关键时刻要站的出来,危急关头要豁得出来。

  我就在想什么叫关键时刻,什么叫危急关头,这就是考验我们党员的时候了,我时刻牢记我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必须冲锋在前,那么我买不到了就想办法生产。多方联系,我找到了潢川县一家服装厂,火速改造临时隔离衣生产线,所生产的38000套隔离衣,158万多只口罩,价值700多万元的防护物资,全部捐给抗疫一线,没有向社会卖一件。

  去年7月20日以来,河南多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我们农民工党员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奔赴抗洪救灾一线,参加救援,大家都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我第一时间采购了价值400多万元的生活物资,这些物资除了受灾群众急需的被子外,还有牛肉、糕点、火腿肠、方便面等生活食品,装满整整25辆大卡车,连夜送往郑州、周口、新乡等灾情严重的地区,又得知郑大一附院这次受灾严重,通过信阳市人大向郑大一附院定向捐赠现金100万元,帮助医院灾后重建。我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灾区做这点事,和奋战在一线的救灾人员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不管哪里有困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顶得上去,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默默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微信图片_20220808164716.jpg

  这些年来,我也尽可能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为社会上急需救助得白血病患儿黄冠,打工救母的孝子——白血病患者陈辉,一家五口人就有三个是癌症患者的周从会,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面馆李刚等八十多位重大病人捐款,帮他们度过难关。

  除了关爱老人,家乡孩子们的学习也是我心中的牵挂,多年来我不断捐资助学,改善家乡办学条件,捐建晏岗希望小学,并在家乡双柳树镇设立奖助学金,每年向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向优秀教师发放慰问金,资助40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无数贫困学生点亮希望的明灯,让他们走得更远。2011年起,我资助了考上清华却无力支付学费的信阳孤儿陶杰,让他圆了大学梦。

  为改善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我把水泥路修到了村里的每家每户,还给乡亲们安上了自来水,在村头建起了文体广场......我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坚守回报家乡父老,回报社会的初心,觉得踏实、心安。

  我做这些事情有很多人是不理解的,曾经在郑州工作的一个老乡问我:“久生啊,听说你为家乡老人孩子、建设等方面花去几千多万,至今没有一间属于你自己的办公室,经常租房办公,一会儿搬到这儿,一会儿搬到那儿,做这些你觉得值吗?”我们一开始在建业楼天明花园,租的两室一厅,又从建业、天明花园搬到财富广场,又从财富广场6楼又搬到高铁站对面的双子塔,那是我们信阳农村信用社赵主任给我免费提供的,现在经开区办公。

  我觉得很值!办公室什么时候有钱了,随时都可以买,老人们一年年老去,咱不能等,贫困孩子们的学业耽误不得。

  就像我在家乡资助的学生中,双柳树镇的王道然,王浩瀚去年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当他俩拿着通知书向我报喜时说:“黄叔叔,感谢您这么多年对我们家里的帮助,我们为您争光了,等您老了,干不动了,我们对待您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来孝敬!”看着这两个听话, 懂事又知感恩的孩子,这个时候,我心里获得的那一种幸福、那一种快乐,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700位老人共同的儿子”,你想,这是对我多大的褒奖呀,咱做的必须得像个儿子的样。不然对不起大家,报恩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30多年来,我累计带领40多万人次农民工实现务工增收,帮助220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脱贫攻坚已获全胜,继续当好农民工带头人,带领大家听党话, 感党恩,跟党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也经历着把农民工兄弟从“带出来”打工挣钱,到“带回去”返乡创业的转变。我带领有技能、有想法的农民工兄弟回到家乡,支持流动党员返乡创业成立合作社;创建油茶旅游核心区,以茶代旅、以旅促茶,帮助贫困乡亲们稳稳地致富奔小康;还筹资发展大棚蔬菜、草莓等产业,帮助异地搬迁520户村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

  人才回乡创业,大大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从多年前带着农民工兄弟外出打工挣钱,到现如今引领部分农民工兄弟返乡创业,心底那份对乡村和乡亲的深情,历久弥新。作为农民工党支部书记,我始终认为,对乡亲们好,对农民工兄弟好,就是对党忠诚,带领农民工兄弟,走好共同富裕路,作为我毕生的目标。

  举个事例,当初跟着我出来干的余保林,返乡建起了花木基地,在家乡种植蝴蝶兰等花木,远销全国多地;农民工高兴中回到家乡,建起了食品加工厂,生产的大别山麻鸭也很畅销。看着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我也跟着开心。今后我会继续把家乡700位老人赡养好,带领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共同致富奔小康,对得起当初入党时那份沉甸甸的誓言。

  主持人:从1996年您开始了资助孤寡老人的慈善之路,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这些年来,您资助的孤寡老人不计其数,可以聊聊您和他们之间的故事吗?

  黄久生: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我就想尽我的微薄之力,报答养育我的乡亲们。在外打工的头两年没攒到钱,过春节,别的工友都回去和家人团聚,我是在工棚里度过的,因为欠乡亲们的情太多,不好意思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去见他们。听着万家团圆的鞭炮声,想着老家的妹妹,一个人在家,还在等着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1986年是我打工的第三个年头,我省吃俭用,手头终于攒下了3000块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今年的春节我可以回去了。到了年底,我把这3000块钱除了留点来回的路费,全部拿出来,买成香蕉、核桃和大枣,还有那时候城里刚刚流行的的确良布,装了整整六大麻袋,拉回村里,送给乡亲们。大家都以为我在外面挣了大钱了,其实买完东西之后不剩几个钱了。听着他们一个劲的赞叹,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回报的快乐,以后更要好好地干,多报答他们。随着我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第二年给乡亲们带来了中山装、裤子,后来,又给他们买了鸭绒袄,鸭绒被等。

微信图片_20220808164720.jpg

  1998年春节前,镇长胡国平来到郑州工地找到了我,他说:“久生啊,听说你连续十几年给你村里乡亲们办年货,咱们镇上还有很多孤寡老人、特困户和军烈属,每年都需要慰问,今年镇上财政非常困难,很多提成都没有收上来,你看能不能对他们像你村里一样帮助一些?”我说:“可以,那就和我村里一样,每户给他买6斤肉,50斤米,一件棉衣吧。”他说:“那好,那好,这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我说:“你给我个数字,总共多少户。”他说:“六百八十多户。” 我听了这话,头一下子蒙了。他见我有点为难,说:“你先解决一部分也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我强撑着说:“没问题,胡镇长,您放心,年底我一定买好。”那年春节,全镇680多户孤寡老人和特困户都收到了我准备的过年礼物。从那以后,我每年都要回去看望他们,从村里做到镇里,这一做就是36年。

  其实这些年来在外打拼也不是那么容易。有一年腊月28了,我还没有回去,张营村老支书给我打电话说,老人们想我了,问我今年还回不回?我说:“工地上有点事等着处理,大年29夜里能赶回去,你和老人们说一下。”我直到大年三十早上才回到老家。其实老人们哪里知道,我承包的工程要不来钱,外边还欠着别人的小材料钱,都追着我要债,甚至上厕所都有人跟着,这次给老人办年货的钱都是借来的,那一年我真是作难了。

  2007年重阳节,我回家乡看望老人时,听民政所长余辉说:“久生大哥,付营村一个双腿残疾的五保老人---潘正帮,一天早早来到民政所大门口,见到我,他说,‘这10多年啦,俺每年都吃一个叫黄久生的人送的米和肉,穿他送的棉衣,直到今天俺也没有见过他;俺穷,没啥东西送他的,想当面跟他说一声谢谢,求您帮帮俺,让俺见他一面’。”

  听完余辉的讲述我很感动,我拉着余辉到村里看望他。老人看到我,一瘸一拐地忙向前走几步,紧紧地抱着我,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看着这位双腿残疾、从未离开过付营村的老人,为了见我一面,说一句感谢的话,没想到他一瘸一拐地走了4公里。我不知道4公里他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路上摔倒了没有?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心里想,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把他们照顾好呢?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些老人当成亲人呢?

  在外地立住脚后,我把家乡的农民工兄弟带出来,组建一支建筑劳务队,随着我带领的施工队伍逐步壮大,刚有了一些积蓄之后,我发现镇上的孤寡老人在政府的帮助下衣食无忧,但是有些年龄大的老人,还是需要更精心的照顾,为了让老人们的生活从根本上得到保障,2008年我在老家建起了敬老院,把义务赡养家乡孤寡老人的责任承担起来。入院的老人,除国家给的补贴外,养老送终我全包了。

  2009年4月16日,民政所长给我打电话说,李鸿金老人怕是快不行了,想见我最后一面,我连夜从郑州工地上赶回老家。来到他的床前,他已经好几天不吃不喝靠打针撑着,老人拉着我的手含着泪说,“久生啊,活着你养我,病了你又花那么多钱为俺治病,你给俺买的衣服、鞋,直到现在也没穿完。我觉得我快不行了,临走如果不见你一面,我死也不会闭眼呀。”我看到墙上挂着,用化肥袋子内膜罩着的崭新的鸭绒袄,心里一阵发酸。这哪是穿不完啊,是压根就没有舍得穿。我紧紧握着老人的手,“李叔,您好好养病,过一段时间我还回来看您。”看过李叔,我走时把买寿木的钱交给了村干部。在我回到郑州的第12天接到李鸿金老人去世的电话,我连夜赶回老家把他送上山。

  这件事情让我更加认识到,这些老人不光是平时让他们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要多陪陪他们。所以后来,我就经常带他们到信阳的南湾湖,到郑州的二七纪念塔,坐高铁到武汉,看看长江大桥。坐飞机到北京看天安门,听着老人们在天安门广场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看着他们幸福的笑容,我心里特别开心。

  离开北京前,我带老人们逛百货商场,想让大家挑点北京特产带回去。到了商场门口,老人们待在大巴车上不愿意下来,都说:“不忍心再花我的钱了。”我就悄悄地找服务员把钱换成购物券,给他们说购物券早就买了,没法退,要是不买东西就全浪费了,这才把他们哄下了车。

  多年的赡养和牵挂早已使我和这些老人情同亲人。每当我回到敬老院,老人们那个亲热劲都让我感动不已。103岁的刘传江老人,拉着我的手像个小孩子一样,高兴得合不拢嘴。吕中秀大娘逮住自家养的土鸡,硬要我带回郑州。从敬老院离开的时候,一段50多米的路走了足足半个小时,老人们拉着我的手,走走停停,依依不舍,直到我走上公路转角处回头望,他们还站在那里朝着我挥手。

  69岁的李法源说,在敬老院这里吃得好住得好,有人做伴,不准备再回家了。还有一对身子骨硬朗的老人,叫唐孝贵和赵兰生,2009年在敬老院相识相爱,结婚后搬了出去,现在成了到处跑着玩的神仙眷侣。99岁的老红军刘传江拍着手笑:“活着一天,我欢喜一天!”

  其实家乡政府对老人们照顾的都很好了,完全不需要我去照顾,为啥我还要这样做呢?因为我小时候欠乡亲们的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主动承担了这份责任。

  工地不总是一切顺利,困难的时候,我甚至被人追债。有一年回家最晚。快到年根了,一个老乡给我打电话问咋还不回,说老人想我了,我骗他说工地忙,其实我是没钱拿回去,这边要不来钱,那边还欠着别人钱,我心急如焚,怕对不起家乡的老人们,又忍受着债主们无时无刻的“陪伴”,我走哪儿他们跟哪儿,吃饭、上厕所都跟着,没钱不让走,我那会儿跳楼的心都有。腊月二十八,终于借到钱的我回了家,那一次去看老人的时候,我真是强颜欢笑啊。

微信图片_20220808164725.jpg

  没钱的时候,腰板硬不起来,心里难受,可更让我痛苦的,是来自家乡的闲言碎语。“一个跟我还算要好的老乡,说我不务正业,还有人说我打肿脸充胖子,没钱还要管老人。”

  尽管心里委屈,我还是继续“能帮就帮”。我陆续从双柳树镇带出了一万多名建筑工人,我带出的团队参与建设的工程两次获得全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跟着我干的农民工回村盖起了白墙红柱的三层小洋楼。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简陋的办公室,一套在郑州市建业路租来的民房。

  书桌、床铺和几个书柜的资料,填满了小小的房间,珍藏的和领导人的合影,没有地方挂,只能包好了叠放在书柜顶上。这样的办公环境曾害我丢了生意,但我觉得“值”,因为我把钱用在了老人身上。

  我也一度不被工友理解,和我做了22年搭档的周耀清说:你回家照顾老人,工地谁照顾?我只好说:工地上的困难可以克服,老人的坎儿过不去。  

  后来,我的父亲罹患癌症,在郑州治病,正赶上施工旺季,我的几个搭档在医院的时间都比我多。老人过世时,我心里有愧,好的办公环境有钱了就可以拥有,但老人时间有限。

  老人们让我有责任哪,不帮,心里有愧。曾经不被理解,也想过放弃,“跳楼的心都有”。26年的路,单靠简单的一句“责任”是走不下来的。我也有过纠结与退缩,甚至想要放弃......赡养孤寡老人,每年大概需要几十万元,这沉重的负担,我一天也没有卸下过。

  主持人:2013年9月1日,您作为新生代表,在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发言,用朴素大爱,感动了所有的光华新生,再次为河南人争了光。这个发言当时在大学生中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黄久生:随着带领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作为党支部书记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急需解决企业管理的瓶颈与难题,萌生了去北京大学学习工商管理的念头,最终我成为入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的契机。

  由于学历低,前两次申请都被学校拒绝了,但我没有放弃,经过3年多的不懈申请,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冒大卫和副院长张志学得知我的经历后,2013年8月,经过面试,我终于被破格录取了。

  时间回到2013年8月的一天。我惴惴不安地坐在两位面试官面前——一位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冒大卫,令人惊叹的80后商学院“掌门人”;一位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中心主任张志学,大别山走出的知名学者。

  10多分钟,面试结束,我被录取了。百年燕园仅十分钟就接纳了我。

  不过,冒大卫提了条件:“你得答应一件事: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一个农民工,去中国顶级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发言?我不敢想象,但还是点头答应了。我太想拥有“大学同学”了!小时候,舍不得穿鞋,我忍着冻得“骨头缝都疼”的寒冷,打赤脚也要上学;18岁辍学到建筑工地打工,上学的梦依然没有丢掉,我靠自修完成了大专和本科的课程。

  还记得当我接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热泪盈眶,开学当天,我登上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代表1300多名光华管理学院新生做了发言。向大家讲起了自己贫寒的过往,淳朴的乡情,工地上的奋斗。没有想到,我一个打着赤脚去上学,连一块八毛钱的学费都交不起的穷孩子,我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能来到北大,能被北大破格录取,还站在北大百周年大讲堂作报告,我那九泉之下的母亲,如果知道她儿子能有今天,母亲一定会为她的儿子骄傲和自豪的。

  贫寒的过往,纯朴的乡亲,如电影,一帧一帧,映上心头。说出口的,没来得及说出口的,都在脑海中激荡,全场掌声,数次响起。    

  “我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能来到北大......九泉之下的妈妈一定会为我骄傲!”说到这,我讲不下去了,忍住泪。听的人,没能忍住。

  尽管口才不算出众,甚至全是大白话,我讲述的个人经历数次被掌声打断,整个学院上千名师生,抽泣声声。

  典礼结束,“老黄”红了。一位EMBA同学紧握我的手:“老黄,你让我掉泪了。我的泪可不是随便掉的......”

  一位刚认识的同学也落泪了。他一口一个“老黄”地叫着,因为这个“外表亲切”的人“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说:“黄久生也不是什么大老板,他家境贫寒、生存不易,但坚持为善的精神更不易。”    

  施东升说:黄久生就是一个“河南好人”,代表了河南人从老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朴素价值观——知恩图报。

  同为信阳人的张志学,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木秀北大,各绽光华”。藏头两字,组成“格”字。格物致知、格古通今、格高意远、独具一格......这,是北大EMBA的理念。

  “一个在工地上提灰搬砖的人,能带领上万人,还是农民工,两次捧回鲁班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张志学说:黄久生的奋发,正是他们苦苦寻找的独具一“格”的企业家精神。

  “久生是苦孩子出身,从事的又是建筑行业,劳动密集型,获利并不丰厚,还一直赡养700多位老人,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他的同情心、爱心,让人感动。”

微信图片_20220808164730.jpg

  在北大学习,我重新坐进久违的教室。开学第一课,由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厉股份”主讲。凡大境界者有四项禀赋:质秉、良师、志远、意笃。无良师指点,不过璞玉。接下来两个秋冬春夏,我在百年燕园,进入自己的光华岁月。

  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回顾在北大几年的时光,我不禁感慨万千!还记得2013年当我接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热泪盈眶;还记得每一节课教授的谆谆教导;还记得每一次课外活动的欢声笑语;还记得短暂相聚分开时的恋恋不舍。几年的学习生活仿佛就在眼前,这些注定永远在我心中铭刻。

  在北大的学习,让我知识上有了巨大的收获。北大的教育让我确立了人生的方向、活着的意义,坚信了自己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的信念;在北大的学习,让我更加有了信心,回去一定要把这支庞大的队伍带好带强。

  在北大,我学到了很多,首先学会了做人,“谦虚是保护自己一生的秘密武器”“高标做事,低调做人”这些在课堂上的大智慧可以说是醍醐灌顶。还记得刘俏院长的《公司投资与价值创造》这一堂课给予我很深的印象;还记得自己的毕业论文选择了原张志学副院长的《激励理论在工程建设员工管理中的应用》,使我受益匪浅。

  北大的导师们一再教导我们,企业家要有激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北大、在光华的学习,让我知识上有了巨大的收获,推动我的事业上赢得了新的发展,我的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北大的教育,让我确立了人生的新方向、活着的意义,让我坚信了自己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的信念。我想,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对社会的担当、对家国的情怀,身家再多、财富再多,也不算成功。北大对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商界的精英、企业的精英,更有做人的良心良知、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从光华走出去的企业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光华的传统发扬光大,把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发扬光大。

  30多年来,我一刻都不敢停歇,因为我有700多位孤寡老人要养,因为我有一万多名农民工兄弟的期待,因为我有中国企业大到伟大的情怀。我要把北大对我的教育转化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以实际行动回报北大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这是我的方向,也是我作为一个北大校友,对北大的感恩和回报。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光华管理学院给予我很多感悟和升华,精神的提升和滋养。我谨记各位老师的嘱托和期望,在北大光华的阳光雨露下,持续学习,笃行工作,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主持人:20多年来您扶贫济困,资助孤寡老人,支持您做这些事的动力在哪里?家人是怎样的态度?

  黄久生:其实家乡政府对老人们照顾的都很好了,完全不需要我去照顾,为啥我还要这样做呢?因为我小时候欠乡亲们的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主动承担了这份责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伴着我成长的歌谣,从小就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

  童年时,我最敬佩村里的老党员黄传顺,他就像全村人的主心骨,谁家有困难了都找他聊聊。我梦想着长大后也能成为像老党员黄传顺一样的人,能帮助村里人,大家有困难了找我谈心,这多好!

微信图片_20220808164735.jpg

  小时候,我看到老党员黄传顺爷爷,谁家有困难了他都去热心帮忙。记得有一次,我做饭时,火把屋顶上的铁皮烟囱子烧红了,把茅草房燃着了。我吓得不知所措,只见黄传顺爷爷一边掂起水桶赶来灭火,一边大声喊:“快来救火呀,快来救火呀,柱子家的房子失火了。”乡亲们把火扑灭后,他给大家说:“谁家有檩条,谁家有茅草的,都给柱子家捐一点。”在众乡亲的帮助下,烧塌的茅草屋又重新盖了起来。

  我还记得妹妹七八岁时右脚踝生疮化脓,我给妹妹瞧了小半年,也不见好转,最终引起了足跟深部化脓性病变。我背起妹妹再次来到村卫生所,那时在公社看病是不要钱的,每次只交个挂号费,可5分钱的挂号费难住了我。村支书晏传合得知后,不仅垫付了挂号费,还到公社卫生院,协调来治疗这种病的特效药——西林油,及时治好了妹妹的病。

  经历这两件事情,让我对老党员黄传顺和晏传合心生敬佩,我发现,他们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望,无论谁家有困难都想办法帮忙解决,他们成了村民们的“主心骨”。那时候我就想,等我长大了我要像黄传顺和晏传合那样,也要当一名共产党员,帮助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

  小时候,我兄妹俩的苦难,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是心地善良的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伸出一双双温暖的手,拉扯帮衬着我们兄妹,度过了人生中最艰辛的日子。乡亲们的这一份份恩情,叫我不知如何报答。

  我有啥可骄傲的地方,到啥时候都是农民工。我的性格和朴素的人生信条,承继于“邻居妈妈”吕中秀的善,承继于贫穷带来的孤独与要强,也承继于自己总结出的“大别山精神”:淳朴,能吃苦,北方的憨厚朴实加上南方的灵活头脑。也承继于位置特殊的潢川老家独特民风的浸润。

  我们潢川县位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气候从暖温带变成了亚热带,植物从落叶阔叶林变成了常绿阔叶林,文化从中原文化悄然过渡为荆楚文化,粮食也从粗放播撒种植的小麦变成了精耕细作的水稻。我们家乡的人们细腻、温暖,本能地对危难时曾给予自己一粥一饭的人,打心底里感恩。

  为了时刻记得“从哪里来”,我舍不得拆掉或重建老家的三间土坯房,没事儿我就回去看看,这土房子时时提醒我,当年是乡亲们帮我渡过了难关。没腿的餐桌我也留着,乡亲们把饭就送到这张桌子上。这桌子提醒我永远别忘本。

  主持人:《身影》节目是一档弘扬榜样、宣传榜样,激励青年人立志成才的节目。通过这次访谈,对我们节目有哪些希望和建议?

  黄久生: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做了自己份内的事情,够不上榜样人物,但是,社会需要很多很多的好人,善与爱只要轻轻一推,每一个人都会走上善与爱的大道。《身影》栏目就是那“轻轻一推的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咱们的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榜样的引领。《身影》访谈弘扬榜样、宣传榜样,对激励青年人的立志成才意义重大。

  我也经常看到在线访谈的人物和他们的先进事迹,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实实在在做事情,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树立榜样的作用,也希望咱们这个栏目组能将更多正能量的平凡人的平凡故事讲述出来,对广大青少年起到榜样和引导作用。这个栏目很有意义,希望栏目越办越好!

  主持人:通过今天的访谈,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农民孩子,当自己有能力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乡亲们做实事,帮助自己身边的农民工做实事,带领他们脱贫致富。他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共同的“儿子”,为他们养老送终;他是家乡永不缺位的“主人”,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000多万元;他是那些遭遇困难陌生人的“兄弟”,无数次默默为贫病者慷慨解囊。他的仁心大爱温暖社会,点亮了一盏精神世界的明灯,生动诠释了利他精神的内涵,树立了一种道德境界的标杆,必将鼓舞更多的人把助人当作快乐,把奉献作为幸福。

  非常感谢黄久生先生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访谈,这期节目就到这里,下期节目见!

16507116977988511.pn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经在线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629c78edcb9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