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申报指南

项目申报|乡村振兴示范县
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已开展两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共计批准创建2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2025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申报在即,本文梳理了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的背景、要求、任务、指标、申报程序、评审要求等方面的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创建背景
2018年9月3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在全国各地区重点打造4大类,共计100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这是部委层面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的实施方案,为其他类型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2022年1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同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具体实施意见:坚持分级负责、分类推进,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建设100个左右乡村振兴示范县、1000个左右示范乡镇)、10000个左右示范村,聚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和薄弱环节,发挥示范引领和要素集聚作用。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以来,共批准创建了两批2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从区域分布来看,近两年西部地区示范县创建数量最多,达到70个,占比35%;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为58个、48个和24个。
二创建要求
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组织领导有力。示范县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参与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体制。示范乡镇、示范村领导班子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思路宽、措施实、效果好。
(二)发展基础较好。示范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有力,在巩固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护耕地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示范乡镇、示范村乡村振兴工作在本市、本县居于较好水平。
(三)工作机制明晰。示范县建立乡村振兴责任落实、组织推动、要素保障、监督考核等机制,组建乡村振兴工作专班。示范乡镇、示范村推进乡村振兴思路清晰、抓手有力。
(四)创建积极性高。示范县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市场主体培育等政策较为配套,主动承担农村改革任务意愿较强。示范乡镇、示范村农民群众广泛支持、踊跃参与示范创建。
(五)示范带动能力较强。 示范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形成一套好做法,在同类地区中具有较强代表性。 示范乡镇、示范村具备可看可学可借鉴的推广价值。 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可以优先推荐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单位。
三创建管理
(一)创建指标 。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指标分基础性指标和竞争性指标两类,创建指标由农业农村部在每年的创建通知中下达,2022年是123个、2023年是126个,这两年每年实际获批创建的都是100个。
(二)创建程序 。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按照“县级政府申请,市级部门择优遴选,省级部门审核并报省级政府同意,农业农村部批准创建”的程序,开展申报创建工作。各地严格按照当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名额分配表申报创建,超出指标数的不予受理。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指导申报创建的县级政府认真编制《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局参照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程序,自行组织立项、申报创建等工作。
(三)创建评审。 对申报基础性指标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组建评审组,对创建方案进行严格评审,符合条件的纳入批准创建名单,审核未通过的不予批准,且不再递补。对申报竞争性指标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采取竞争遴选方式,择优纳入批准创建名单。创建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对外公布。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适时制定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认定标准,创建2-3年后组织评审认定,达到认定标准的,授予“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称号。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评审认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执行。
四创建任务
(一)差异化推进。 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突出分区分类施策、差异化推进,聚焦区域发展的短板弱项,务实谋划实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新路径。东部地区在巩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着力提升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率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质量;中部地区在持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西部地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
(二)侧重五个聚焦。 一是聚焦粮食产能提升,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落实党政同责要求。 二是聚焦乡村产业全链开发,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三是聚焦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建设绿色美丽乡村。促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四是聚焦农村设施服务改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五是聚焦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建设和睦安宁善治乡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五创建支持
(一)东部地区提升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推进农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重点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县乡村一体、网格化管理服务,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增加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率先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二)中部地区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要优化升级村庄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物流体系、通讯网络等设施,促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县乡村教科文卫体等基本公共服务统筹,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协同推进高水平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稳步提高乡村公共管理水平,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
(三)西部地区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重点是培育“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产业园区集聚,健全科技人才服务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实现县域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可及,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四)政策支持。现有的农业农村领域相关项目和补助资金向乡村振兴示范县倾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示范创建单位。鼓励地方财政资金加大对示范创建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发布:中经在线
责编:侯晋平 房旭青
编审:熊 辉 王海珠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全称中国经济报道)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部署,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森林康养建设工作委员会、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等百家权威机构联合共建,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是一家公益性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以“红色领引、小康经济建设、政府三招三引、推进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为企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开辟多边贸易”。始终坚持正能量,高唱主旋律,以“报道中国,影响世界;融合发展,共创未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为办网宗旨。依托各大主流经济报刊社,整合3000多家网络媒体,300多家地方电视台,500多家海外媒体,形成覆盖全球的经济资讯交互合作机制。是专注于以经济信息合作为中心的产经资讯交互合作平台,也是面向全国以项目运营为主、媒体、政企、智库、商协会联动发展的开放型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同时也是多家报刊社提供媒体支持的融媒体集群矩阵和产业智库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