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雀山 永远的大横山

 2023-08-21 11:55:04  浏览量:2241921

0.jpg

上篇

  有人说,人生最难忘的莫过于初恋,那种刻骨铭心只可用心体味却很难用语言表达。如果可以把这美好人生初恋的那一段永恒进行切换,家乡湖北浠水的雀山和大横山〈也叫大王山)在我的心里,就类似于这种“刻骨铭心”,五十多年前的那次的初相识,给了我人生的底气,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如今时间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我对它们的那分深情和“难以忘怀”依然还在。这次有幸来到故地,看到它们,那种久别重逢的欣喜和激动更甚于那年的初相见!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617.jpg

  我想,我们那一代当年像我一样到过大横山、到过雀山的人,都会有我同样的感觉。

  在这里,我就先说说我与大横山和雀山的那一段特别的情缘和特殊的情感吧!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县教育系统有一所很有名的学校,叫“大横山中学",这所中学的有名是因为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它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当时的教育方针而成为全县各学校学习的“榜样"。就在那年夏天,我们学校从各班挑选了一批学生到大横山中学实地“学习"、“取经”。临行的前一天上午,学校领导专门召开动员会,不仅讲了到大横山中学学习取经的要求,还让我们第二天带足路上所需的干粮和饮水,并特别提醒我们作好接受“锻炼”和“吃大苦"的思想准备,因为到大横山中学不是坐车去,完全靠双脚步行,光走路就要走一整天。我那时只有十三岁,从来就没出过远门,只知道这次去“学习”和“取经"的地方离我们学校很远很远,那地方叫“绿杨",是个大山区,与英山县“隔壁",而大横山中学就在很高的大横山上,比听说的全县有名的三角山还高,属于遥远的绿杨大山区里最远最高的一座大山,大横山中学就建在山顶上的云雾里。这是我少年时的第一次徒步远行,也是我这一生唯一的一次用双脚走路走得最远的地方。那时根本就不知道“绿杨"在哪里,“英山”在何方,山区是个啥模样,更不晓得什么叫“吃大苦",“吃大苦"”是个么滋味,只是从课堂上听老师讲历史上成功的人很多都吃过“大苦",再就是从书本里知道世上最“苦”的莫过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的我,除书本上看到的,课堂里听到的,根本就不知“苦"为何物,突然要去这么远的地方,感觉既新鲜又神秘,心里更是莫名的兴奋,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天未亮就起床带上母亲为我准备好的粑和茶叶蛋,还有一大瓶白开水,早早来到附近的学校操场,挤在打着鮮艳红旗叽叽喳喳的队伍里出发了。那时我们头上顶着星星,脚下踩着月光,踏着很窄很多弯道的老浠英公路上的麻古骨土路面一直往东走呀,走呀,走了大半天,东方才渐渐现出鱼肚一样的亮色,不久就见远山那边熊熊燃烧起一片天价般的大火来,瞬间便见一团火球从火海中喷薄而出,顷刻间远山近岭便像沐浴在一片热辣辣的火光里,原来是盛夏早晨的烈日从大别山万山群峰之中烈焰般升腾起来了。这时,同学中有人大概感觉到有些累了,忍不住问一旁跟着队伍行走的老师:“大横山中学还有多远呀?”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625.jpg 

 “前面才到新铺,还冒冇哪得影,才走了不到百分之一!怎么,就走不动了?”老师关切道。新铺是当时小公社的所在地,是个小集镇,我曾跟大人到这里买过凭票供应的猪肉。我知道从我们学校到这里有很远,骑自行车也得好长时间,如果徒步就要走得脚痛。到新铺才走了不到百分之一,那到绿杨还不“赫乎"的远?听了老师的话,我不由心里发慌,很多同学吓得直伸舌头。由于心理作用,接下来便感到这路超越走越远,似乎没尽头,脚下也越来越沉,似乎感觉到“苦”的滋味了。我咬紧牙关跟着队伍往前走。只是越往前走队伍越是寂静,只听见艰难的脚步声,再也听不到出发时同学们那欢快的叽叽喳喳声,还是老师和班干部厉害,他们满头大汗,一边从小个子同学身上接过装满干粮和水还有衣服的大书包,一边喘嘴里还不停地鼓励我们,喊口号:“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甜不甜,想想过去的解放前!”有几个汗流浃背的班干部除了出列轮换扛红旗和帮女同背书包,还边走边领着大家不停地唱那个年代最流行的革命歌曲,特别是伟大领袖的诗词和语录,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什么“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什么“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我们走到一起来了…灬”,一路上又是唱又是喊,长长的队伍,歌声喊声,此起彼伏,此伏彼起,好不嗦燎亮雄壮,声震四野,那时候小小少年的我在歌声口号声中也不由豪迈激越壮烈起来,脚下就有了劲。我至今还经常感慨,那时的伟大领袖所说的话,所发出的号召,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那样能让人提神鼓劲,一往无前,不仅大人如此,连我等未成年的孩子也是这样,而且是发自心底的,至今回想起来还让人心生敬意和向往!就这样,我们走过了新铺,走过了龚铺,走过了余堰,走过了挑树,又走过了洗马,暮色苍茫的时候来到了三角山下的绿杨小镇。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630.jpg

  这时,月亮从前东边面的大山里冉冉升起来了,那月亮真圆真好看,月光像水样的清,繁星缀满幽蓝深遂邃的夜空,明月和灿烂星空下绿杨山区,风儿悠悠的,夜晚凉凉的,静静的,偶尔听得大山里传来一两声犬吠、牛咩、羊叫。这时我们才知道,经过这两头不见天的满满一天“长征”,我们虽然已到了“绿杨”,但这个所谓的“绿杨”大得吓人,我们只不过是绿杨乡的所在地,真正到大横山中学还得翻过前面的查儿山,到了浠水与英山交界的地方从浠英公路边向右拐入大山里,还要走不少的路才能到大横山。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踏着星光月色唱着革命歌曲喊着“开门办学"的口号,继续向东而去,也不知什么时候翻过的查儿山,也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在浠水和英山的交界处向右进入到大横山的路,恍惚中,只觉得我们是跟着月亮往天上走,似乎是离天越来越近,仿佛再近一点,伸手就可以摘得到天河里面的星星…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637.jpg

  “前面就是大横山,你们已到雀山了,这里的雀山茶很有名,进入了北京中南海,雀山的大队干部听说同学们走这么远的路,下午特地叫人烧了两大桶雀山茶放在路旁稻场边凉着,“同学们喝完了茶,就跟着我一起上大横山,到大横山中学!”前面的同学都停下来了,只听见在这个叫雀山的地方,从大横山上下来等在这里接应我们的老师大声说道。本来早就精疲力竭,双胆腿沉得像拴着两个大铁砣子的我们,听老师这么一说,一下子像开了锅的水,欢腾起来,纷纷上前拿碗赶紧喝茶。兴奋不已的我顿时也忘记了双脚的沉重和疼痛,边喝茶边借着皎洁的月光打量起我们所在的这个浠水名茶雀山茶的出产地来,此时的雀山主峰轻笼在一片银色的月光里,朦朦胧胧,真的很像一只很大的阳雀鸟,在半空中停止了飞翔,收超了双翅,稳稳地坐在青忽幽幽银晃晃的夜色之中,它随着月光的移动,忽明忽暗,若隐若现,神秘莫测。在路边依稀可闻隐在山中的这一处村庄丛林里屋场上乘凉的人的说话声,透过远处山路边岸上的竹林还可见山里边人家大门口闪闪烁烁驱蚊的烟包的余火和几处窗口照明的灯光。一切都说明夜已很深,热情的雀山人在路边的稻场上为我们准备的两大木桶早已凉好了的雀山茶被口干舌燥的我们喝得差不多了。看样子山里的“双抢”还没搞完,稻场边新堆起的几大码早稻新草垛在夜风里飘散出醉人的清香来……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643.jpg

  途中在洗马吃了自带干粮到绿杨翻过查儿山,再到雀山,身上带的水早喝光了,走了这么远的路,此时歇下脚来,这两大木桶雀山凉茶对早已渴得喉咙冒烟的我无异于救命的甘泉,我一气不知喝了多少碗,雀山茶真好,真解渴呀!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648.jpg

  雀山茶,岂止是解渴,岂止是解渴茶,当时对我来说不啻于就是天降甘露,它就是我的救命茶呀!这是我与雀山茶的最初情缘,也是为什么天下名茶那么多我独喜雀山茶,至今仍对名不见经传的它如此刻刻骨铭心!即便后来在外参加了工作,能够有条件喝些名茶,但始终也没敢忘记家乡绿杨的雀山茶,每年总要想方设法买两斤细细地喝,慢慢地品。这倒不完全是因为那次在上大横山途中渴极邂逅雀山凉茶,它为我解了渴,救了命,而是后来越喝越品出它非同一般的味道和独特清雅的高贵品质,不能说它就是茶中的极品、王者,至少称得上是中国茶里的上上品,是茶中的仙子,要不然当年怎么进得了中南海,得到我们敬爱的“董老”(国家代主席董必武)的称赞,成为老人家家里待客的茗品。我常常想,说不定当时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文化名流在董老家中作客时就喝过雀山茶哩,包括我们的伟大领袖!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654.jpg

  列位看官,雀山茶之所以这么好,据说历史上纯系天然鸟播,在海拔近千米的雀山上,至今有一款茶叫“猴魁”,为什么叫“猴魁"?因为它生长在雀山海拔七、八百米处的悬崖绝壁的石缝里,那手臂般粗的茶树几百年来栉天风沐天雨露吮冰雪,吸日月精华,长年累月浸在云里雾中,自然是茶中极品,但茶人中只有极少具备猴子一样跳崖走壁本事的高手,才能采摘得到这种天然古茶树上的极品野茶。这种悬崖上的野茶林就是从天上飞鸟口中掉到崖壁石罅里的茶籽长成,至今这样的古茶树在雀山止仍有一片,被称为雀山茶叶大家族的茶圣茶宝,也是雀山一绝,极富极贵,十分难得。这都是雀山茶人引为骄傲的雀山的镇山之宝。话说那时几碗沁人心脾的雀山凉茶下肚之后,身上的疲劳仿佛减去了一大半,双脚也不再那么沉了,仰面一望,更高的黑黝黝森幽幽的大横山就像一匹看不到首尾的大野马横在瓦蓝深遂邃的天底下,灰兀兀突突的山顶与天近在咫尺,似乎在那里非要与天比个高低,天上的那些星星此时好像有些疲惫,很没无奈,仿佛一不小心就会从空中掉下来落入眼中,看来,夜有点深了,离我们要到的山上的大横山中学不会太远了。踏着渐渐暗淡的星光月色,我们告别盛产雀山茶的雀山,越过两山之间的一条又宽又长插了新秧绿风动泛着粼粼波光的山垅,从很高的雀山向更高的大横山上攀登……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700.jpg

  上大横山的路更不好走,披星戴月,我们的歌声、口号声绕着陡峭的山崖、穿过无数的“之”字路,追着星星,赶着月亮,踩着那些“之”字路,就像是踩着天梯,在夜里,在山里,脚下的路是那样弯弯曲曲,又是那样陡,直上得人头昏脑沉,有时没办法就仰望天上的银河,只见星星眨着眼,月亮偷偷地在云里隐隐的跑,这哪是在上山,简直就是往天上去,恍惚中分明就是在上天呀!不是的么,越上越凉,渐渐感到了高处的丝丝寒意,莫不是快接近传说中的天上仙家的广寒宫了么?想到白天山下烈日如火,想不到这世界上还有如此清凉幽静的人间仙境!心情顿觉大好,脚上又添了力气。就这样,不断往上攀登,也不知过了多久,一处弯曲的陡坡上突然出现了平地,前面环山路也是平的,山边林子里有了人家,此时天地间豁然开朗,但这里还没有到山顶,上面还有黑黢黢一大截山似乎浸泡在朦朦胧胧的云海里,周围的星星也像浸润在云水间,风吹得林木沙沙响,要起雾了,夜幕下,不远处有二三层楼房依山坐落在山的臂弯里和对面的坳口上,夜静人未静,那些房子有的还亮着灯火——大横山中学终于到了,坳口上那一片灯火处是学校食堂,大师傅们还等着我们吃晚饭哩!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706.jpg

  吃完饭,洗澡时双脚疼得钻心,一看才发现原来打了许多血泡,有的还被磨破了,难怪见了水这么疼。细心的大横山中学负责后勤工作的老师很快叫醒校医为我们处理脚板上的创伤,止住了疼痛,之后就领我们到坳下教室就寝,床是临时由课桌拼成的,夜里冷,上面放着折叠整齐的被子。这后半夜,躺在大横山中学师生在教室用课桌为我们拼成的大统铺上,盖着被子,一个蚊子没有,梦都不做,睡得真香!当时的大横山中学真不愧为是那个年代全县教育战线学习的一面旗帜,学生大部分是山里伢,也有山外来的,他们面向广阔天地,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学校有文科班,有理科班,学生不仅学文学理,还学工学农学医学林学畜牧兽医,更重要的是特别注重德育,把学政治学英雄学爱国学做人学为人民服务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摆到很重要的位置,重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强调学生走“又红又专”道路!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712.jpg

  那时的大横山中学更有特色的是,学校还有与各学科相配套的教学实验窒和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办工厂利用自己种的杜仲和厚朴做出了很有名的茶砖。大横山中学探索出的这套中学教育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的全县教育战线产生那么大的影响,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是有她的特殊意义,值得家乡教育史志记上一笔。我当时就想,我要是能在这里读书就好了,更希望我们学校能够办得像大横山中学一样有生气!在以后的两天学习中,学校良好的环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浓厚的学习氛围,丰硕的教学实践成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山里同学的那种刻苦勤奋好学精神和那种天然的朴实憨厚、热情友善,令我终生难忘,至今想起大横山,想起大横山中学,我还忘记不了领着我到学校前面的山沟看溪流的同学的音容笑貌…… 

微信图片_20230821114717.jpg

  忆起那时的大横山来,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那时的大横山上,不只是仅有一个誉满全县的大横山中学,还有名满鄂皖两省边界的大横山林场、大横山茶场,大横山中药材生产基地。据现在有人在主峰用手机采用的卫星云测算的数据反映,大横山海拔一千零九十八米,比附近同属绿杨乡的全省名山三角山还高好几十米,是不少名贵中药材的天然生长宝库,大横山中药材基地生产的杜仲和厚朴当时闻名全国。大横山和雀山一脉相承,是有名的兄弟姊妹山,大横山比雀山高,块头更大,所产之大横山茶像雀山茶一样有名,都属于家乡名茗中的珍品。只是产量有限,隐在高山,在全国市场少有人知,有些幸运的知茶嗜茶者偶尔得之,细品方知其味无穷,便一“喝”不忍放下……每年谷雨和秋分时节,不少茶客亲自上山买之或托熟人购之。这次大横山和雀山之行,是我少年时期第一次走出学堂门睁大好奇的眼睛看外面的世界,也是我这一生用双脚丈量大地徒步走路走得最远的一次,收获很大,但最大的获是让我知道了什么叫苦,什么叫累?什么是甜?我怀念这次远行,它从骨子里奠定了我这一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它既让我刻骨铭心,更让我受益终生。有了这一次的苦和累“垫底",以后什么样的苦什么的累都不在话下,在人生艰难旅途中,我不仅对战胜艰难困苦总是很有信心,而且常常乐于去挑战那些艰难困苦,并总能收获挑战成功的喜悦。记得刚从学校毕业回乡,我的一位恩师办事急需点钱找到我,急赶急,我家哪里拿得出这笔钱,幸亏那天我大姨来我家,她说她在兰溪鲶鱼尾信用社存了点钱可以取出来帮助应这个“急”。向生产队长请了假,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我就跟着她赶到县车站搭车,没想到我们来迟了一步,到兰溪的早班车在灰濛濛的冬雾里亮着大灯已出了车站大门,第二班车要等到下午才有,我只请到一天假,第二天还要出早工,大姨急得挪顿脚,口里直说“这么咋办?这么咋办?"我虽然从没到过兰溪,但不信到兰溪比到大横山还远,心想大横山那么远我都走去走回,那么高我都能够走上去走下来,我还在乎你这兰溪,兰溪不就在江边吗?我就说:“大姨,不等了,我们走吧!"大姨那时还是农村妇女,姨父在外工作,她年轻善良有主见,在我面前她是大人是长辈,她听了我的话吃惊地望了望我,半天欲言又止,看得出她很犹豫,但又没有办法,就带着我上路了,我们从天亮一直走到下午太阳快落土才到兰溪鲶鱼尾,在信用社取到钱又抄小路赶到茅江港她家里,第二天天没亮翻山越岭从三台回来赶到队里上午出工。这年我才十五岁。不久,生产队干塘泥抽水急需要柴油,生产队长安排我到蕲春蕲州钢厂找我姨父开“后门”买柴油,寒冬腊月,中午从县城搭车到漕河时天已经快黑了,北风呼啸,下起铺天盖地一场大雪来,漕河到蕲州的班车停开了。由于事情紧急,出门时没有到大队开介绍信,下不了旅社。望着车站候车室外纷纷扬扬的大雪,心一横,既有豪气又有胆气还有无奈,就出了车站,顶风冒雪,沿着公路,踏着越来越深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朝蕲州走去,那时从漕河到蕲州的路七弯八扭穿山过岭可不近呀,第一次到蕲州,又遇上这样风刮雪落的天气,社会治安也不好,我之所以敢于那样,这其中一是事情急,二是责任心,更有百里徒步大横山练就的“底气”…… 

  我后来就想,一个人吃苦耐劳、不惧艰难的意志、毅力和百折不挠精神的形成,有时候不要多,只需刻骨铭心的那么一次、两次历练就行了,就够了,虽然不敢说这个人以后就一定会有多么大的作为,但他从此以后至少不会惧怕困难,更不会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这是我人生的感悟。我有时给我的孩子讲我当年到大横山的事,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并珍惜类似这样磨砺人生意志和毅力的历练机会,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得到类似的艰苦历练,特别是今天!我的这一感悟不知是否过时,是否有用?


下 篇


  最值得一说和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阔别五十多年以后,我又有机会重访雀山和大横山,了却我心里多年的愿望和念想,满足我的无限眷恋!

  那是今年春上,正是大别山杜鹃开得正鲜艳、雀山上的茶叶长得正嫩的谷雨吋节,朋友开车来接我到雀山去看看。在我的印象中,这么多年以来,雀山和大横山一直鲜有人说,它们沉寂了,好像被这世界遗忘和屏闭蔽了,音讯全无,。我回老家闲居,正好有到那里去看看的强烈愿望,这一下子勾醒了沉睡在我心里多年的思念,少年时的那次雀山、大横山之行仿佛就在昨天,一幕幕来到眼前,甚至还记起了当年每每在灯下伏案工作到深夜感到疲劳时,随手拿过杯子喝上几口浓浓的雀山凉茶,倍觉清醒,思绪就分外活跃起来的美好情景,此刻朋友来接我一起到雀山去看看,真的让我喜出望外,高兴之情难以自抑,恨不得马上奔向雀山…… 

  半个多世纪了,这期间从浠英公路到英山和安徽出差,不知多少次从它们身边路过,,每次从车窗外看到远处云雾之中它们巍峨苍茫的身影,都倍感亲切,思绪便飞回到了当年,便想去看看,无奈工作在身,后来也多次动过这样的念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这二三十年,真正的名山名产自不必说,就连那些无名之山被“炒"得很热,也成了“名山”,本来就很有名的家乡雀山、大横山反而杳无音讯了,那么有名的雀山茶、大横山茶——真正的正宗高山云雾茶在市场上消失了,倒是当初那些无人问津并没有什么名的低山茶,经过“乔装打扮"在各种媒体震耳欲聋、没有休止的广告重磅“轰炸"声中登堂入室,摇身一变成了“云雾茶",成了“名茶",大行其市,没想到“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唱,真的不如假的"的这种世象里的不治之症毒株感染祸及到了自然界,就连茶也不能幸免…… 

  “一定要去看看雀山,看看大横山!"可惜一直在外为生计瞎折腾脱不开身,等机会也没等到,这种想法和愿望虽然强烈也只能搁在心里,岁月不居,人生其实很短,有些事是不能等的,岁月不饶人,岁月更不会等人,不知不觉之间五十多年就一晃而过,幸亏这些年退休回来闲居,承蒙乡友不弃,跟着他们看了过去一直想看而没有看的家乡的好山好水,很多事是等不得,也是等不来的,所谓等“有时间”“等有机会”……  

  一个“等”字误了多少事,误了多少人?五十年,在人类历史悠悠岁月长河里不过弹指一挥间,家乡在这五十多年里做了多少了不起的大事,发生了多么了不起的惊人巨变,单是一条路过雀山和大横山下的浠英公路变化就大得不可想象,其间经过多次改道,多次反复修整,多次裁弯取直,路面由窄到宽、由麻古骨土路面到水泥路面,由水泥路面到如今又宽又漂亮的柏油路面,其平坦其宽阔其夹路绿荫林带其大交通气象,与当年相比怎能同日而语,沿途的巨变更是翻天覆地,客居他乡的人回来不敢相认,寻根问祖走错了路跑错了地方是常有的事。此刻乘车奔驰在这如梦如幻的浠英公路上,我就想,查儿山下与英山交界处路南边群山里当年的雀山和大横山,虽然很少人关注它们,也没人提及它们,在外面的世界里也悄无声息,家乡变化如此之大,那里的变化一定也会不小吧?!一见果真是今非昔比!五十多年前到雀山走了一天多的路,这会儿乘车只用了大概一个多小时,要不是途中修路绕了一段弯路,大概还用不了一个小时,不仅浠英公路好,没想到从查儿山与英山交界处的浠英公路南边进入上雀山的乡村雀路同样很好很漂亮,雀山也变了,首先是道路与外面世界接了“轨"。进山的路虽然弯道不少,但再不是当年那么难走的土路、麻古路,而是可容两车对开的水泥路。刚上山就见“欢迎您来雀山”、“人间三月天,好茶在雀山”之类的宣传彩绘立在冲口的山坡上,让人感到有一缕缕真正的高山新茶的清香随风迎面飘来,这种迎面而来的清新气息让我感到分外清新和亲切,不仅精神为之一爽,心里更是喜不自禁:啊,雀山,阔别五十多年的我又来了!我站在雀山上,迎着风,醉着茶香,心里好想高喊,好想向外面世界宣布:知道吗?有一个茶痴进入了他五十多年来一直魂牵梦绕的雀山了!只是眼前的这个山村让我怎么也不敢冒贸然相认,我不知它是否就是当年的那个月明风清的夜晚给我们解渴和“救命”的雀山凉茶的那个山村?车上的朋友告诉我应该就是的,因为上山的途中再没有其他的山村,而且这个村子就叫雀山村。如果是的,那真是变化太大了,当年来到里那是个什么路呀,又弯又窄,乱石成堆,路两边杂草荆棘丛生,如今这路依山而上,水泥铺就,宽敞大气,弯像弯,拐像拐……除了路的变化以外,当年那些低矮的老旧土砖房子变成了清一色二、三层小楼,它们隐在路边山坡上的绿林里,一幢幢,一层层,阳雀在天上展翅欢鸣,微风拂过,松涛阵阵,绿色里流淌的满是山里人家的富足和幸福。眼前的雀山村不愧为新时代的秀美乡村,它真的是美,看不见丝毫昔日的破烂老旧痕迹……我想寻找当年月光下第一次喝雀山茶的且飘散着稻草新香的那片在夏日闷热中曾给我们清凉的稻场,可是没有找到。朋友说,五十多年了,沧海桑田,外面的世界都物非人非,雀山也早已不是你当年看到的那个雀山,就山茶而言,这几十年当中仅茶叶制作工艺就不知提高了多少,雀山茶的品质上了不知多少个档次,口感也远非当年可比,你哪里又去找得到当年那个夜晚的月下稻场?如今农村早就不用稻场了,你所说的那个稻场说不准早成了哪座楼房的屋基了。这也是真的,毕竟五十多年了,一切都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巨变,许多人许多事都成了遥远的往事和记忆,何况天翻地覆巨变下的一区区陈年稻场!

  我们的话题又转到雀山和雀山茶上来了!要说我这五十多年经历的事不少,也到过不少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事很多地方都淡忘了,偏偏家乡的雀山和大横山忘记不了,就是这么巧,自从有了人生最初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交集,它们就融入了我的血液里,刻在了我的心头上,烙在了我的记忆中,正因为这样,长期没有看到它们反而就更多了一份牵挂,无形中自然而然就多了许多的关注,正所谓情愈深关爱春眷恋则愈切。由于在外很多年没有听到雀山和大横山的音讯,即使碰到家乡人说起家乡的山水,也没人提它们,有时主动问到它们,也是语焉不详,好像现在雀山和大横山不行了,衰落了,心里不免怅然若失,不是滋味,便忍不住想,在那个年代那么有名气的雀山,那么有名气的雀山茶,包括那么有名气、那么有生气的大横山,真的衰老没落了,真的就这样沉寂了,连说说它们的人都没有了?我不甘心,但即便是现在回到了家乡,在家乡仍然很少听人提到它们,它们真的就那么不堪,被人遗忘了么?我很想找到这方面的答案,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老想着到雀山和大横山去看看的重要原因。回到家乡,因为到雀山和大横山路途还不算很近,不比在职,更比不得年轻时,一个在外退休回来照料老人的“老人”不是说想去就能去的,真的是要“等机会”了。于是我就问我这一辈的家乡过去的老熟人,他们也是很多年没去,也很少听说那里,大致的说法都是雀山、大横山“落后了,比不得当年了”,现在的“好山”、“名山”和“名茶”一样,太多了……至于怎么“落后"的?又怎么个“比不得当年”?似乎一时也很难说清。但我总算是明白了,连我这样自认为对雀山和大横山“很有感情”的人几十年都没去,更遑论那些根本不了解雀山和大横山的人。改革开放几十年,可看的“有名"的地方多如牛毛,哪里又顾得上雀山和大横山?毕竟再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哪里好玩哪里去"是人的天性,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名山”和“名产”对人就更具吸引力,当年就很辉煌、很有名气的雀山和大横山本应该可以更“辉煌"更“有名",因为长期没人重视和关注,再加上雀山人和大横山人生性内敛,不善“吆喝”更不喜“吆喝"又没人帮助“吆喝",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几十年下来,越来越冷清,最后被人遗忘了也属正常和在情理之中。昔日雀山还在,大横山还在,雀山茶、大横山茶还在生产,高山没有变,高山茶的品质还在,名气却不见了,这不是雀山和大王山的错,更不是雀山茶和大横山茶的问题,而是关注和重视不够,很多家乡人,包括很多在外的家乡人没有去、去少了,或者是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做得不够,使得雀山、大横山、雀山茶、大横山茶这曾经很有名的家乡名山名茶之“名"日益式微,变得不被人待见,被人遗忘!

  家乡的朋友似有同感,但令人高兴的是,物质不灭,雀山,、大横山在这人声喧嚣的世界里,以其与生俱来的雄奇博大、以其亘古不变的胸怀气量,以其经天纬地的气象气韵,一如既往地高耸在大别山群山之中,屹立在天地日月之间;曾经的雀山茶也正以其独特的芬芳一如从前地静静清香着人们的生活,更令饮君子痴迷陶醉。雀山上的那片古老猴魁茶林野十足,肥嫩的叶片在悬崖峭壁上、在天风云水里“沙沙”作响,老“猴魁"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蓬勃的生机。据悉,现在一斤“猴魁翠峰"在市场上的价格相当于一头生态肉牛!看了雀山新茶人提供的内部有关文字、图片和数据,我对自己长期以来对雀山、大横山的孤陋寡闻,对雀山茶、大横山茶的无知深感汗颜和惶恐不安。这么多年以来,内敛务实的雀山人为雀山和雀山茶的高质量发做了大量艰苦而又卓有成效工作。他们内敛务实,不事张扬,埋头苦干,忍辱负重,不求名利,默默奉献,这既是勤劳朴实的雀山人的美德,也是雀山和雀山茶的高贵品质。雀山新茶人告诉我,雀山茶如今已从几百亩发展到了几千亩,面积和产量与当年相比翻了好多倍,已经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雀山茶不仅现在还在销往北京,而且销到了全国其他的大城市,雀山人不仅在山里办起了季节性的茶棚茶亭茶商店,有的还把茶庄茶楼办到了武汉,打造起了雀山茶产供销全产业链,很多农户靠种雀山茶和销售雀山茶脱贫致富。我在外工作的地方小,没有雀山茶专卖店,自然就听不到卖雀山茶的吆喝声,少了有关雀山和大横山的消息,这应该都在情理之中,怪不得求真务实内敛的雀山人,只因我对雀山感情太深,一直陷在“虚名”的魔咒里难以自拔。其实,对于一个人一个地方一座山乃至一个产品,如果没有真正的内涵品质,光有虚名又有什么用呢!更为可喜的是,这些年,雀山人通过招商引资,一些市场主体也上山加入了开发雀山名茶的行列。一直从来,雀山人确实没有像有些商家在媒体上大做广告,他们把精力都用在了雀山茶的发展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各个地方有各地方的做法,雀山人一直以来走的就是自己的发展之路,而且做出了不为人知的业绩!

  “静水深流”。雀山人实干收到了实效,默默无闻的雀山成了大别山里名副其实的秀美茶乡,让我耳目一新!        在春天弥弥浅雾里,顺着上山的路,朋友将我带到了海拔七百多米的一处雀山茶生产基地,但见高山上一层层一弯弯雀山茶园薄雾轻云袅袅,嫩绿弥天耀日,两面茶园环侍伺的一龙椅似的山塆里随山就弯建着一弯新房,这是一位市场主体在雀山上正在兴建的“雀山茶居”,主人在雀山上流转了两百亩茶园,作为基地,专门研制生产高山纯生态优质雀山茶。正在建设中的“雀山茶居",有精品雀山茶坊、品茶室、茶客餐厅和茶人客舍等部分组成。雀山山高成天云雾缭绕,不仅以生产云雾茶见长,而且山泉极其丰富,“雀山茶居”门前一口谭潭,青山掩映,一年四季碧波波荡漾,系汇聚山中百泉千溪之水而成,深不见底,从未干润涸。相传当年杭州西湖龙井有一神鸟阳雀奉茶圣陆羽之命不远万里送茶籽到天竺路过此地,口渴难耐,突然从天上发现下面一山里紫烟弥漫,云水缭绕,原来山中有一深谭潭甘泉喷涌欢腾不已,便从云头展翅滑翔而下,停在了潭边,好一顿痛饮,没想到这山中之水竟然是那样甘冽解渴,好像专门为她准备,为了感恩,阳雀便将囊中茶籽一部分撒在了潭边,没几年山上茶树便铺天盖地生长开来,富了一方百姓,从此老百姓便把此山叫做雀山,后来陆羽到鄂东考察茶事,路过雀山,喝了雀山茶,连赞“好山好水好茶”,雀山茶由此得名并声誉雀起…… 

  没想到雀山和雀山茶的背后原来还有这么一段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故事,难怪雀山人那样内敛有底气,这就叫山有文化气自华,茶有品质市场开。这么有文化有故事雀山和雀山茶怎么会沉寂和衰落呢,只是不愿张扬罢了!大横山何尝又不是这样!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雀山归来以后,不觉转眼已是盛夏,我又有机会和乡友一起上大横山。            他以前在这一带做事,对上山的路很熟。那天早饭后,烈日把东方天际烧得一片火红,山下热浪滚滚,酷暑灼人。车过查儿山,我在车上老远就望见了雀山和大横山,雀山南北走向,大横山东西走向,两山巍峨,其实一脉相连,只不过大横山比雀山更高,像一堵青色巨壁从西向东渐次而低,所以叫大横山。大横山主峰一柱擎天,高耸入云。像雀山一样,大横山也很有故事,文化根基浅,身世颇为不凡。提起大横山名字,特别是看到它有些酷似蛮不讲理甚至霸道的“横"相,我不由想起关于它的一段很曼妙的民间传说,讲的是在远古的某个盛夏日,秦始皇挥鞭赶山填海,路过此地,恰逢阳雀公主奉母命到雀山协助茶叶仙子解决雀山南边每年春夏季节茶园屡遭龙卷风破坏的问题,这天上午二人看过风口以后,见四下无人,便在山间一清澈无比的泉潭沐浴嬉水,饮茶作乐,不料被正在云头挥鞭赶山的秦始皇看见,好色的老秦头一时看得呆了,正看得移不动脚,不觉手中神鞭一松,紧接着一阵雷鸣电闪中夹着几声巨响,黑乎乎从天上落下几座山来,但见这些山一字排开、由东向西迅速形成了一道巨大山墙,接着又是一阵倾盆大雨,这堵已经融为一体的巨大山墙正好霸气地堵在了风口,等秦始皇醒过神来,阳雀公主和茶叶仙子早已影去无踪,这道挡风的天然屏障也浑圆一体,固若金汤,任他老秦神鞭挥得震天动地,这道后来被人叫作“大横山”的铜墙铁壁就是巍然不动,在民间后来就有“撼其它山易,撼大横山难"的说法。自此以后风灾全无,雀山便年年岁岁茶叶丰收,五谷丰登。至于大横山为什么也叫大王山,其中亦有传说和故事,就不去多说它了。话说这天上午车子很快到了雀山村,在村里向左拐入两边都是楼房的水泥巷道,水泥巷道尽头一条长满青禾亮杆中稻的垅田从雀山和和大横山之间铺陈下来,哦,我记起来了,这就是我五十年前那次上下大横山的路,这条垅还在,巷子这边从垅中间横过去连接着上大横山的路还在,哦,巷口的左边挨着垅田的已经盖了楼房还剩下的那块地方不就就是当年的那个稻场么——我们月下喝雀山凉茶的地方!巍巍大横山就在我们面前,蓝天烈日下,它莽莽苍苍,雄奇威猛,气象万千,其势逼人,仰面怎么望也望不到它的顶峰,它实太大太高了!上大横山的路除了在当年的路基上加铺了一层水泥路面,还是那么窄,只容得下一台车上下进出,还是那么陡那么多的“之”字路段,还是那么险那么难上,看得出水泥路面修了很多年,不少路段还出现了破损,而且路两旁茂盛的树林枝杈都快把路棚盖了。乡友见我不做声,一边开车一边笑着解释道:“为了了了护横↓我们的艰地攀爬在曲折向天而去的天路,越往上去车子档位挂得越低,油门加得得越大,人越来越感到高山的清凉。不久,我们便看到了蓝天白云,看到了路尽头山地上露出的农家庭院一角,我们到了大横山林场,山坡下一排石垒两层当年林场的林工宿舍还在,大横山当年建设的领军人县委书记潘知在此并排建的那幢石头房子还在,老人热爱他毕业为之奋斗过的浠水,他对浠水有贡献,对大横山有感情啊,在黄州退休后还经常带着老伴来到当年的石头房,种瓜种菜,与大横山相伴相守相望,一住就是几个月。如今他年事太高,再也不能来了,但浠水人不会忘记他。至今家乡老一辈人都说,在那时的浠水经济和文教建设发展史上有两个人不能忘记,一个是在大横山上与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办林场开茶园建中药材基的老书记潘知同志,他领导全县人民发扬大横山精神,农业坚持以粮为纲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在大山建“千亩茶园、万亩药园(杜仲、厚朴)、十万亩山杉基地",有力推动了全县多种经营大发展,全县农村经济工作走在了当时整个黄冈地区乃至全省前列!另一个人就是在大横山上带领师生创业、把当时的中学教育办到了大横山上的县文教局长江势涛同志。办大横中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解决了当时高山农家子弟入学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远大志向,在全县教育战线树立了一面旗帜,这种教风和学风,在当时至少影响了一代人到两代人!                                “前面就是大横中学,快到了!"乡友指着不远处的山间竹木深处告诉我。此时我已记起大横山中学的大至致方位了,不禁加快脚步向前赶去。但让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当年的教学大楼没有了,教职工和学生宿舍也不见了,那片全县教师培训基地片瓦寸砖不存,只留下几片空场,只有教学大楼左前方山地上学校的那片食堂原址上还残存着一排平房,说明这里还有人间烟火存在。在这里我高兴地见到了大横上最后的守山人老左,这位昔日的老山民如今是大横山周边很有名的“老板"。他在这里养牛养猪养鸡,那片昔日大横山中学的食堂被他废物利用改造成了牛栏猪圈鸡舍。此时,老左正和从山下请来的一位老人在搞几间牛栏的室内装修。老左说,大横山中学恢复高考以后就和山下的学校合并了,大横山实行保护后,当年的千亩茶园和万亩药园还在,十万亩山杉早已成林,由于封山及时保护得好,大横山成了大别山群山天然野生中药材多品质好和山杉多、面积大的一座宝山。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在山上的人家都搬到山下的新农村去以后,大横山上有人间烟火味的只剩下山坡上老左家在林场上方的那座房子和庭院,以及这片牛栏猪圈鸡舍。成了大横山最后守山人的老左和他的老伴,除了饲养业和种瓜菜,还代管着原先林场和老书记潘知留下的那排石头楼和挨在旁边的石头屋。石楼房品屋虽然早就人去楼空,墙上石头缝长出青苔,显出破败相的同时更见岁月的沧桑。真的是一处极难得的“古迹”!也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留下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可见历史物质遗产及其背后更为可贵的看不见的非物质的精神遗产!由老左代管也很合适,这些老旧的石头房子就在他家门口下面,出门可见,其实也好管,没人来,更没人要。面对此情此景,突然好像有一种莫名的冷清、孤寂和落寞包围了我。我知道又是“怀旧"心理在作怪。长年在大横山上的老左没有感觉到山上冷清孤独和寂寞,他也没有任何落寞惆怅,他谈笑风生,高兴地告诉我们,他在山上散放的牛呀猪呀鸡呀羊呀,全生态的,非常受欢迎,每年收入二十多万元。那位在山上流转茶园种生态茶的朋友也乐不可支,他打开手机一查,高声道:“大横山凉快吧,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海拔七百米,现在比山下的温度最少要低三度,这是什么概念呀?”他接着兴奋地抬头向上面的主峰望去,主峰云缠雾绕,用手一比划,激动地说:“这里到峰顶还有三百六十九米,我的茶园就在那云里头,真正的大横山高山云雾茶呀,我去年从英山请来的高级制茶师帮我制完茶,最后什么都没说,就求我送他半斤大横山云雾茶!大横山云雾茶和雀山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茶中珍品!”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大横山在新世纪进入了更好的发展时期,我后来了解到,为了保护大横山和恢复生态大横山,县有关方面除保留了当年的优质茶园和药园,在退耕还林的同时,实行封山育林,所以上大横山的路还是当年那条路,一直没修,更没扩宽,多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更加充满生机与力的大横山!至此,我的重访雀山、大横山之行划上了一个极为圆满句号!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雀山、不同的大横山,以及不同的辉煌和不同的荣光!时代在飞速发展,看来我的思想观念也当与时俱进!

  我一身轻松,再不为过去雀山、大横山的“名"而落寞而惆怅,我为新的雀山新的大横山而振奋和欢呼!回首山中老左家平实漂亮的二层小楼和宽敞的院落,和爬满院青藤的院墙,以及外面那一片天光云影下绿树四合的老林场旧址上干干净净的平地,再看看下面屋脊与那平场老岸依然紧密相依依然坚固的那排林场和老书记潘知书记盛满岁月沧桑们的石砌老屋,想着来年山下某一个暑热难当的夜晚,一定从老左家搬出一乘竹床来,泡一壶生长在大横山云雾深处的青茶,躺在竹床上,在那凉沁沁的夜色中,好好细看一下离天这么近的天街上和挂在山巅的那轮明月,好好数一数银河里的那些一闪一闪的星星,对古代诗人笔下“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意境一定会有更加真切的体味或更多的新奇发现!也许有一首超过古人的现代版的既浪漫又写实的绝妙好诗绝妙好词问世。如果把那时的天上与地上的人间实拍下来加以描摹,或许就是一幅旷世《天上人间图》!啊,雀山,啊,大横山!请接受一个与您你们阔别了半个多世纪的花甲老人的礼赞!请理解一个花甲老人横跨两个世纪的思恋!

  人生能有如此缘分,真是前世所修,今世所造!

  岁月悠悠,家乡雀山和大横山如此之好,家乡山水如此之好,人生如此之好又是如此苦短,一定要多买两斤上好的雀山茶和大横山茶带回去,慢慢地细加品咂,重温她们那清香绵绵又青涩悠悠的味道,在品茗中也好好品味如歌又不乏苦涩的过往人生,让激动的心安静下来,在这茶的芬芳绵长里过好清静安好的每一天!

  让未来的岁月永葆我对家乡雀山、大横山的这份深情,如果世间真的有来生,我愿做一回家乡雀山和大横山上的种茶人,守山翁!

  这是我的愿望!

  也是我对来生的期待!啊,家乡永远的雀山,永远的大横山!


发布:中经在线

作者:胡国民

编辑:熊辉 王海珠

荐稿:江阳生

16507116977988511.pn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经在线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165916895773206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