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扶贫工程为恩施州脱贫作出重大贡献——深切缅怀全军英模黄子阶同志

    2024-06-25 18:48:52    作者     浏览量:990785

0.jpg

  中经在线讯 2024年5月31日,恩施州委原常委、恩施军分区原政治委员黄子阶同志在武汉因病逝世,享年90岁,永远离开了我们。

  惊悉噩耗,万分悲痛,往事历历在目,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提笔追思,深切怀念老首长——黄子阶政委。

  我曾在恩施军分区政治部任干事,是黄子阶政委的老部下,在他身边工作过多年,受到他的言传身教。

  黄子阶同志在任恩施州委常委、恩施军分区政委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他首创、1988年全州推广并持续实施的“131”扶贫工程,解决了数十万特困户的温饱难题,为全州在2020年成功实现脱贫目标,奠定了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

剪贴板05.jpg

  “131”扶贫工程取得了哪些成效?黄子阶同志获得了哪些荣誉?我们缅怀他应当学习他什么精神?我谈谈认识和体会。

  “131”扶贫工程,就是1个干部,带3个民兵,帮助1户特困户,在1年内解决温饱。1987年恩施州特困户2的标准,是指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不避风雨的“三不”户,按当时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年人平纯收入100元以下、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的农户。

  1987年恩施军分区正式向州委、州政府请战。州委、州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全面部署,全力支持,全方位推进。

  首先由人武系统、民政、扶贫办、民委等部门共同参与,自下而上搞好调查,对特困户逐户登记造册,县建簿,乡建册,户建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接着各级领导干部、各个部门落实扶贫点,落实结对帮扶对象,形成““党委抓,政府管,部门配合干,民兵挑重担,齐打扶贫攻坚战”的工作格局。首战是1987年黄子阶与军分区司令员李承高组织全州人武系统,协同州、县(市)民政部门,为461户住岩洞的特困户修建房屋,把他们从岩洞中搬出来。接着又解决贫困户住茅棚的问题,完成了“消茅工程”。这两场攻坚战,受到社会广泛赞扬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1988年“131”扶贫工程在恩施州全面推开。州委、州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广泛开展“131”扶贫帮困活动的通知》、《关于打好解决群众温饱攻坚战的决定》等文件(见时任鄂西州委书记朱纯宣1989年7月《开展“131”扶贫帮困活动打好解决温饱的攻坚战》,被收入《131扶贫工程》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页,下同)。当年共组织扶贫小组7894个,参加扶贫小组的成员29146人。到1989年7月,全州“131”扶贫小组扩大到3万余个,参加活动的党政干部5万余人,人武干部和民兵7万余人,共扶持了3万多户特困户,义务帮工231万个,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化肥1000余吨。扶持高寒山区农户用地膜覆盖种植包谷,因户制宜,发展粮、烟、茶、药等种植业和猪、牛、羊、鸡等养殖业。经过几年努力,全州农村人平纯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48.98万户、210万人,1988年下降到19.19万户、96.69万人,已有29.82万贫困户,113.31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到1991年9月,通过“131”扶贫工程累计解决了20多万户特困户的温饱,一部分开始步入致富之路。

  “131”扶贫工程取得了社会公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明显的是帮助特困户解决温饱,跳出困境,从而增强活力,自力更生,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黄子阶同志总结出六大好处。一是扶贫工作落实到户;二是形成扶贫济困良好社会风气;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军民关系;四是帮助特困户发展了生产;五是减轻了各级政府压力;六是有利于民兵自身建设。(见黄子阶1988年8月《“131”扶贫活动有强大生命力》,被收入《131扶贫工程》第40页)。

  20世纪90年代初期,恩施军分区又把“131”扶贫工程转到以重点扶持贫困村上来,由1名军分区或县市人武部领导干部带领3个部门,帮助1个贫困村实现全村整体脱贫,简称大“131”扶贫。大“131”扶贫一开始就受到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州积极推行。

  1995年12月恩施州委二届四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广泛开展大‘131’扶贫开发活动,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全州共有7000多名干部参加大“131”扶贫开发活动,帮扶贫困村重点解决交通、饮水、通电等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培植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为群众办实事的实力,减轻群众负担,使一批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州、县市组织各部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攻坚战,实行领导干部驻点帮扶和战线包乡、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结对帮扶责任制以及民兵组织、老区建设促进会、妇联、共青团组织帮扶,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农村富裕户帮扶贫困户等办法,群众不脱贫,干部不离户,目标不达到,单位不脱钩。全州组织了1200多个单位,4万多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组织236个单位,抽调681名干部,组成219个常年工作组,深入到省定的全州219个特困村驻点帮扶,确保每个特困村有一个部门帮扶,每个特困户有一名干部或党员包扶,一定4年不变,换人不换点。全州上下形成了“领导谋脱贫,部门带脱贫,干部帮脱贫”的扶贫攻坚合力,累计解决了1225个村通公路,368个村通电,近60万人缓解和改善了饮水难的问题。与1993年相比,1999年全州农民人平纯收入由479元上升到1560元,人均占有粮食由324公斤增加到506公斤,贫困人口由132.78万人减少到19.88万人。

  “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给予更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恩施州委、州政府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以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为重点的“整村推进”式的扶贫开发。到2005年完成了第一轮152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任务。全州解决了1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提高了5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温饱,再解决了50万农村人口饮水难的问题。全州通公路的村达到94.8%;农村电网改造全面竣工,通电村达到99.8%;通自来水的村达到35%。农村人平基本农田达到0.62亩。实施电话村村通工程,农村电话混合覆盖率达到98%。全州各地还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出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和文明新村建设模式,兴建了文明新村400个。2005年全州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34.5%。

  进入“十一五”,恩施州委、州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部署以大“131”扶贫模式为载体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安排每年启动143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5年共启动715个村;搬迁扶贫20940户,83760人;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1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培植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56家。

  “131”扶贫工程为全州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为2020年恩施州全面实现脱贫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恩施州的“131”扶贫工程被国务院扶贫办赞为扶贫经济开发工作的一大创举,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将“131”扶贫工程列入中国扶贫开发的100个案例之一。1991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题词称赞“131”扶贫工程:“民兵带头学雷锋,扶贫帮困立新功。”同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评价“131”扶贫工程是“集腋成裘,脱贫致富”。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对“131”扶贫工程作了批语:“这个经验我看很好,值得推广。扶贫就是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而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办法是不行的……这还是人武工作结合党的,特别是贫困山区开展工作的一种好办法,一个新途径。人武工作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上述题词和批示手写体影印件见《“131”扶贫工程》插页)黄子阶同志因为首创了“131”扶贫经验,取得突出成效,原广州军区给他荣记二等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军学雷锋标兵等荣誉。

  1991年春节前,国防部、民政部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双拥”“心连心”联欢晚会,活动现场,黄子阶等军队的10名英模坐在第一排,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和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坐在第二排,与主席同堂平坐,成为黄子阶同志人生的高光时刻。

剪贴板06.jpg

  黄子阶同志虽然逝世了,但他的业绩和精神将永远留在恩施大山之巅。综观黄子阶同志一生,我们认为他至少具有以下4种精神。

  一是以人为本、心系百姓的精神。他这一辈子除了军务,就是在做扶贫工作。年老不能行动,也坚持为震灾水灾旱灾冻灾捐款。

  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作为恩施自治州131扶贫领导小组组长,特别强调从各乡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三是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消除贫困,是世界性难题,黄子阶同志组织各级131扶贫小组,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从不退缩。

  四是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为把扶贫措施落实到每个特困户,他甚至指导干部与被扶持特困户签订帮扶合同(见《131扶贫工程》第238页)。正是这样坚持不懈,才有久久为功。

  黄子阶同志晚年坚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联系实际,撰写了多篇学习体会和总结工作经验、持续做好扶贫济困的文章,发表在军内外刊物上并身体力行,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布:中经在线

供稿:余水行 王向东

编审:熊辉 王海珠

荐稿:王京忠

00.png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全称中国经济报道)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部署,在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报刊分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家庭农场工委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等百家权威机构联合共建,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担负着中国社科院成果中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融媒体的职能,是一家公益性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以“红色领引、小康经济建设、政府三招三引、推进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为企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开辟多边贸易”。始终坚持正能量,高唱主旋律,以“报道中国,影响世界;融合发展,共创未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为办网宗旨。依托各大主流经济报刊社,整合3000多家网络媒体,300多家地方电视台,500多家海外媒体,形成覆盖全球的经济资讯交互合作机制。是专注于以经济信息合作为中心的产经资讯交互合作平台,也是面向全国以项目运营为主、媒体、政企、智库、商协会联动发展的开放型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同时也是多家报刊社提供媒体支持的融媒体集群矩阵和产业智库资源平台。

16621841738895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