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茶焕新生,白莺山迎来新篇章

中经在线讯 2025年3月29日,由金达智博(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主导,央视融媒【神秘的北纬30度】栏目组一行来到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白莺山村,实地探访这片因古茶树闻名的神秘土地。4月1日,白莺山村党总支书记罗维强身着彝族服饰,在家里接受采访。他详细讲述了白莺山的传说故事、原生态古茶树的现状与保护措施,以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古茶文化传承基地:白莺山的独特魅力
白莺山村位于著名的茶马古道上,海拔2000米以上,不适合种植大面积水稻,村民以种植玉米、茶及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其中白莺山因云南省境内保存完好、较为集中的野生古茶树而闻名,是云南省古茶树保存最为密集的区域,被誉为“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现查证原始及自然衍生古茶树12种,千年以上古树近2万株,四百年以上古树16万多株。罗书记介绍,白莺山村委会下辖17个小组,共有540户,2176名常住人口。村核心地区分布着1.8万多棵千年以上古茶树,是全体村民代代口口相传、按组统计得出的数字。
在谈到白莺山古茶树的保护现状时,罗书记表示,白莺山也是目前唯一仍然能看到传统农耕文化与茶山文化相结合的地区;在茶树周边,村民还种植其他农作物,在村党总支大力宣导和教育下,村民严格遵守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只施用少量农家肥的自然耕作方式,守住了白莺山的绿水青山。
多民族共融:火把节与传统文化
白莺山区居民以彝族为主,还有白族、布朗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村民多为外地移民后裔。据传,白莺山因古时山上生长一棵白莺树,众多白莺栖息于此而得名。早期村民们在挖地基时发现过古董和古砖瓦,留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印证了这里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类活动,古茶树也由此传承至今。这里民风淳朴,几个民族共融共生,安定团结,保留这传统的民族习俗。每年三月十六日,白莺山村民会举行春茶开采仪式,祭拜山神;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期间,整座山村充满热闹欢庆的氛围,男女老少对唱、打歌,临近村寨的上万民众也会汇聚在此,共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一直传承到现在。
茶文化源远流长:地理标志保护与未来国际推广
【神秘的北纬30度】栏目组主编余业表示,白莺山的古茶树是“中华宝库”和“活化石”,古茶树的年份可追溯到商周。其生态原产地保护是古茶树的重要支点,是地理标志产品的关键条件。临沧云县铁路港是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也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文化纽带。今年8月,第三届博鳌国际地理标志发展大会暨北纬30度国际合作(博鳌)大会将在海南举行,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框架下,未来白莺山古树茶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走向国际市场,与欧盟地理标志产品互通合作,为中国茶文化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罗书记非常激动地说:“非常感谢你们给白莺山带来生机,有机会让我们的古树茶走向更大的平台。未来,我们定将坚守茶林保护底线,通过标准化的制茶工艺和对茶园精细化管理,我们有信心使白莺山茶叶达到欧盟标准,为乡村振兴建设创造更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发布:中经在线
责编:侯晋平 房旭青
编审:熊 辉 王海珠
荐稿:郎云燕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全称中国经济报道)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部署,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森林康养建设工作委员会、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等百家权威机构联合共建,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是一家公益性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以“红色领引、小康经济建设、政府三招三引、推进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为企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开辟多边贸易”。始终坚持正能量,高唱主旋律,以“报道中国,影响世界;融合发展,共创未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为办网宗旨。依托各大主流经济报刊社,整合3000多家网络媒体,300多家地方电视台,500多家海外媒体,形成覆盖全球的经济资讯交互合作机制。是专注于以经济信息合作为中心的产经资讯交互合作平台,也是面向全国以项目运营为主、媒体、政企、智库、商协会联动发展的开放型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同时也是多家报刊社提供媒体支持的融媒体集群矩阵和产业智库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