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记者

    2021-11-08 07:45:03    作者     浏览量:2529049

来源:央视网

00.jpg

  中国经济报道11月8日讯(熊辉 王海珠)11月8日,记者节。这一天,记者终于可以记起自己,把镜头对准自己。

  于是,《夜读》采访了近三十位新闻工作者,请他们分享了从业感悟。“老中青”三代人的回应都指向且充盈了一个关于这行的灵魂之问:记者,到底是什么。

  就让这一场自白如眼前一场雪白,覆盖喧闹柔软内心,留下最初的轮廓和最真的诉说。由此,我们见到了新闻工作者这一职业的日常图景,邂逅了一群人在敬畏在守望且为之悸动的事业。

  谨以此,敬每一次乐此不疲的出发,敬每一幕直抵人心的报道,敬每一个白发不休的理想。

01

记者吧,

习惯了天亮才说晚安的人

他们,是被时间绑架的人

也是扼着时间脖颈的人

一张图,带你看得明明白白

这是一位新闻小编留存下来的

过往工作日常的闹铃截图——

01.jpg

  这张图里藏着诸多你看不到的新闻报道:航天发射,时政出访,体育赛事,以及国庆那一天国旗升起的样子……一次次刺耳的唤醒背后,便是对新闻的致敬。他管这叫忠于职守的方式。

02

记者

是“从地上长出来”的人

又到了新闻工作者丰收的季节!

不信,你瞅,遍地都是!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同行见之,会心一笑

此情此景,太过熟悉

07.jpg

  我那天搭地铁,换乘的时候看到地铁站里,有个人蹲在地上抱着电脑工作。心想:“这个人怎么和我们一样,随时随地蹲下就开始干活?”定睛一看:哦,原来就是我们的人!图片 同事……

03

记者

自嘲“英年早秃”的人

  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发型。“齐刘海”变成了“大背头”。有人以为这是“要想混得好,头发往后倒”。其实这是:发量减少,前额紧急支援后脑图片干活儿咱不怕,就是有点儿费头发!也许我的面容已不是曾经的那个少年,但我要感谢记者这个职业让我的心一如从前。戴过N95,也穿过防化服;在无人区穿行,也在余震滚石下逃生;用锄头在沙漠里挖出污染物,也在高原追寻非法采矿的行踪;与扶贫干部同劳动,也在两会现场传递中国声音……有幸!我是记者,化身微光,也被他人照亮。

04

记者

没个黑眼圈怎么行

111.jpg

05

记者,“塑颜神器”

112.jpg

  八年了,要说这变化,三张证件照,就能看出这份职业在我脸上留下的一道道岁月痕迹。我跟同事开玩笑说,刚进单位还是Babyface(娃娃脸),如今已是阿姨了。做记者真的很容易变老啊,但,很喜欢眼神越来越坚定的自己。

113.jpg

 06

记者

另一个名字叫孤且单

  全年轮休值班,没有“上五休二”,与世界和他人都有了时差。失去了在周五下班人群中分享欢乐的机会,但也拥有了不用早起的周一。一次次因为值班不得已拒绝朋友假期一同出游的邀约,但也享有了淡季空旷无人的景区。看到下月的值班表,第一反应总是找哪次休息是在周六周日,然后马上去约朋友见面。是的,更孤独了,更累了,更憔悴了。

07

记者,习惯也不习惯

114.jpg

  关于加好友↓

  从前:你好!幸会~

  现在:你好!央视新闻公众号推你啦,记得加关注~

  关于撤回↓

  从前:“绝密”八卦看完了吧?撤!

  现在:不行,有个错别字!撤!

  关于自己↓

  20190401:成为小编的第一天~工作一定不能带回家!

  20211107:成为小编的第951天~工作与生活……“分得开”,也“分不开”~图片

08

记者,人间清醒

  我好像不再会盲从他人看法,因为我还从未深入调查。

  我好像不再只关注这世界上的一隅,因为我知道这世界广阔之大我永远都探索不完。

09

记者

对新闻有强迫症和肌肉记忆的人

  就是有一种“了解强迫症”,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睡觉前最后一件事就是看新闻,看最新有啥消息。到了七点总要看看《新闻联播》,成了肌肉记忆。

10

记者

分分钟让你脱胎换骨

1636336118(1).jpg

  曾经的我年少不羁爱自由,最不屑于有条不紊的计划与安排。当上记者,每一次编前会、每一段采访、每一场直播无不是反复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严谨与敬畏注入血脉。

  曾经的我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时常炫耀所谓的大场面大事记。当上记者,虽然接触的场面更大采访的名人更多,但更关注的是基层的声音,百姓的冷暖,更明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

  曾经的我踌躇满志时有自命清高的流露。当上记者,经历的事情越多,取得的成绩越高,越发感到欠缺的东西越深。时不我待,让学习变成习惯;善听意见,让每一个声音都化作一种前行的力量。

  今年正好当记者十年,想说:最好的青春献给了最爱的事业。

11

记者

永远在路上

世界那么大,我先动身了

116.jpg

  从事新闻后,我的人生变成了:世界那么大,我能去看看,很多时候还能率先去看看。

  是记者的职业属性决定了我们要时刻向前,无论前方是惊喜还是“惊吓”。我能走到最远的村庄,发现乡亲们的致富密码;也能站在最险的地方,直播抗洪抢险的无惧风浪。因为见到了世界的大,才更懂身边的美,我想对自己说:记者,希望你阅尽千帆,初心不改!

12

记者

每一次出发,心动不已

  今年是我入伍第22年,也是我从事军事新闻工作的第15年,算上在军校接受军事新闻专业教育的七年,哎呀,也算是个老记者了。

  边防、海岛、高原、演习场,劈波斩棘的军舰,下沉深海的潜艇,万里高空的人工增雨军机,还有汶川地震救援现场,数次国庆大阅兵现场,多次航天发射现场……我的来时路,就是人民军队的发展路、前进路。没有鸿篇巨著,也没有一鸣惊人,只是走啊走,把自己从小姐姐走成了大姐,还好,那颗为军事新闻澎湃的心还在怦怦怦。

13

记者

以梦为马的人

  参加奥运会,是运动员的最大目标,现场采访奥运会,同样是体育记者的最大梦想。我很幸运,在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九年,实现了这个梦想。更幸福的是,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内外,我享受到了一个中国记者的自豪和振奋。谌利军的惊天逆转、全红婵的惊艳十分、中国女子橄榄球队的永不放弃,都给我带来太多感动。

  毕竟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此刻,就想凡尔赛一把: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我实现了!

14

记者

这两个字,意味着无数个难忘瞬间

  七一当天,“中国排面”刷屏了。这个气势如虹的镜头怎么来的↓↓

1636336418(1).jpg

  何其有幸,我们以独特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感受到了党之气魄、国之风采。这是一个既神圣又新奇的体验,其实做新闻就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与世界互动,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成为这个世界的亲历者,见证重大的历史时刻,用镜头记录下震撼人心的瞬间。可以说,记者这个职业改变了我看世界的方式,也让我不断探索更大的未知。

15

记者

我的软肋,我的铠甲

  熬过的夜很苦,但很金贵;写过的稿很多,还远远不够。从事新闻对我有什么影响?就是坚持学了7年的专业有用武之地了,太多的历史瞬间哭着笑着实时见证了,从来都不只是说说的新闻理想有归宿了。

  谁都会有不顾一切去拼去闯的经历,新闻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的存在。

16

记者

给了我一种关心世界的方式

  去年从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了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部,作为一个海量的发稿平台,我感觉这里是接触新闻最多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近百条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瀑布流式地在眼前略过……虽然没有在第一现场,但是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感受人性、接触世界,这份职业让我和这个世界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新闻工作对我的意义,那就是它给了我一种关心世界的方式,让我看到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自己岗位上书写伟大的故事,让我想要和他们一样仰望天空的同时脚踏实地,我觉得是一种踏实的幸福。

17

记者

真·一人就是一支队伍

118.jpg

  作为祖国边疆的记者,我称自己是“多功能的”,因为既要当一名记者,又要当主持、编辑、翻译,还要不间断地下乡,深入群众家中更换和维修直播卫星……还晕车吗?早不了。什么是节假日,早忘了。

  苦吗?每每值完班从机房出来的那一刻,都会觉得天空好蓝离我好近啊,太阳好暖和,屋外真舒服啊。海拔四千米之上的每一寸壮美,安放着我的乐此不疲。

18

记者

深信:内容为王

119.jpg

  特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句:

  表达什么,永远比怎么表达更重要。

19

记者

无记者,不成我

  我刚入行拍纪录片时,无论智识阅历,都……我只是看上去像个文明人。内心可谓粗糙野蛮。因为职业,我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集中见识了无数世事世人,我深刻体验了这样一些词儿:复杂,矛盾,幽默,荒诞,无力。奇怪的是,假如我意识不到或者不承认这些词儿,我就会很阴郁,停滞不前。而只要我承认,生活就会晴明,我会积极,会成长。这知觉也是职业给我的。

20

记者

气质里藏着采访过的人

  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跟着边防战士巡逻,累到趴在地上多一步也走不动了,喉咙都冒出血腥味,才明白什么叫坚守。在抗洪一线,看到解放军齐刷刷把自己身上的救生衣脱给老百姓时,才明白什么叫舍己;后来,在觉得很累坚持不住的时候,学会了坚持一秒,再坚持一秒。在遇到有人需要“救生衣”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给他。

  新闻现场,皆是榜样。可能,一个记者,离采访对象最近的时候,就是努力成为他的时候。

21

记者

一个来自未来的浪漫约定

120.jpg

  我叫兰真,一名95后,来自祖国最南端的三沙卫视。三年前大学毕业,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从江苏来到这里,有过人生岔路口的迷茫,也有过压力太大抑郁哭泣的时候,后来在一次采访过程我发现,做新闻的过程完全填补了我身在异乡的艰难,于是从此全身心投入到这份热爱之中。

  已经参与了八次中国航天重大发射任务的现场报道,现在的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收集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臂章,见证中国航天的一步一欢喜,直到干不动为止!

22

记者

一张进入桀骜挑战营的门票

  大学毕业时我放弃稳定饭碗,“冲动”选择了北漂且是做记者,着实让同学们吓了一跳,因为在同学眼里,当年的我“拘谨而生涩,明明还是个怕生的高中生”。

  平生第一次拿起麦克风采访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是在一个报刊亭采访摊主。我提问的声音小到蚂蚁可以听见。手止不住地颤抖、颤抖。

  那时,我断然没有想过,汶川大地震时,我会是第一批冲往震中采访的电视记者;也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在伦敦街头跑去采访鲍里斯·约翰逊;在香港维多利亚港金庸的海景书房采访他老人家;也没想过,会去南非见证曼德拉的谢幕。

  记者,是一张进入桀骜挑战营的门票,门票上印着十个大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23

记者

出生入死一时,刻骨铭心一生

  回想自己的新闻工作,有两件事让我永生难忘。

  第一件,2015年底,我踏上非洲大陆。不到三年时间,走过了肯尼亚、卢旺达、乍得等十多个国家。我看到了战火纷飞,也看到了动物迁徙;看到了疾病贫穷,也看到了异域文化;看到了自然之大,也看到了人类渺小。驻外记者的经历也让我深深感受到,能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度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121.jpg

  第二件事是,2020年1月新冠疫情暴发,我加入总台前方报道团队,在武汉采访报道了94天。这段经历,艰难且长,刻骨铭心。我忘不了采访过的一个个“平凡英雄”,他们的善良是深厚的、蓬勃的、动人的。此后,也深深影响着我。

  我深知,是记者这个职业给了我一个观自己、观中国、观世界的机会。这些机会何其珍贵。多出去走走,看看别人的人生,看看别人的世界,也许能让我们少一些狭隘,多一些理解;少一分冷漠,多一分温暖。

24

记者

纵你虐我千遍,待你永如初恋

1636336918(1).jpg

写给新闻的一封情书:

  走出校园,遇见的第一个就是你,竟然就没有再换了。相伴十几年,每次相见,还有小步紧跑去见一个人的惶恐,还是打扮妥帖才愿意出现在你面前。

  与你相伴,常觉得无以为报。如何担得起这份深刻与宽宏,唯有落笔成文,落语成音时,再谨慎一点,再周全一点,再靠近一点。

  当然,你的存在从来不是为了只让人身心愉悦的,而是为了让人刻骨铭心。我知道,和你在一起,不会无趣,却也不得安宁。

  谢谢你陪伴我纵横四海,给了我十年前的战火纷飞,和这个奥运周期的一场夏日烟火。我愿伴你到白发齐腰,待你永如初见。

25

记者

在以此刻回答历史

也在以此身投身未来

  如果真的有一次向历史提问的机会,我想问问1921年上海望志路和嘉兴南湖红船上的青年,你们想过2021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吗?那个觉醒年代的续集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告诉他们的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续集。”而我,有幸成为这个“续集”的记录者之一。或许在未来,我们留下的新闻素材也将成为后人手中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

26

记者

在逐梦四方时也成了别人的梦

100.jpg

  我多数采访的记忆指向过去。今年却有一个,指向未来。

  云南之南,思茅、景洪、江城交界的山谷之间,有一所纳吉小学。因为2017、2019年进过两次大象,学校在门口装了三米高的护栏,成了一所“防象学校”。

  “防象学校”的孩子们来自七个民族,很多家里是从昭通等地因地质灾害移民而来。“你们喜欢大象吗?”“喜欢!”校外的山头常有野象出来觅食,孩子们会跑到教室外的走廊、踮着脚往那儿看。 

  “等你们长大了,不光看见大象,还要去看大海。那时,中国会更强、会更壮。”我们请到海洋院士汪品先,和孩子们远程Q&A,道别时汪老说,“等你们到我这个年龄,回顾几十年前曾经跟一个老先生对话,他给你们说,中国会更好。”

  离开学校那天,孩子们留下我的手机和社交账号,“一定再来”。落地北京时我发现,多了几十个小粉丝,还被拉进一个群,叫“等待那一天”。

  记者,总在走进别人的世界,一个接着一个地,匆匆忙忙。如果相信,你的记录能连接和打开更多人的世界,也许会迎来一些时刻——匆忙却永恒。

  就在刚才,看到有个三年级的孩子发了一段视频,“我想你了”,艾特的人里有我。下面有人留言:“加油,考上北京,见到庄叔叔。”仿佛,收到一封来自未来的信。

27

记者

白发方休。不,至死不休

  我做过17年记者,现在已经离开了新闻一线的岗位。可能有点俗,但我想说的是:人生中有了新闻,我很幸福!

  每天忙碌,待遇一般,波折时有,我们这么拼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致敬不老的新闻理想!哪怕就是一个画面、哪怕只是一句解说,能走到观众心里去,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你,永远可以相信这个新时代,永远可以相信滚烫的新闻魂!


底部图片.jpg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权威机构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等,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媒体+商协会+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

      ▶“三驾马车”联手发力赋能企业.pdf

      ▶ 中国经济报道 简介.pdf

      ▶ 中国经济报道简介及项目介绍.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