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靠6元工资过上幸福生活?奢侈品的代价远不止剁手!
2022-03-31 08:23:53 作者 浏览量:325725中国经济报道讯 熊辉报道(作者 王雨轩)每年3.15号的消费者权益日,我总能想到了一个颇为应景的题材作为本期的内容更新,希望各位喜欢这个分享。
【顺便一提,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
本公众号即将更名为:千禧拾荒者。
名称由来将会在今后的更新中提到,
烦请各位持续关注,不要迷路哦!】
为此,我的确曾软硬兼施,一边上学一边在cafe兼职的同时,还不忘向父母灌输奢侈品对于年轻人的重要性。以至于近乎不假思索地购入了许多颜色、材质、光泽、形状设计各异的名牌挎包、皮鞋、首饰……
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样两只包的差别可太大了!
其个中的原因,想必每一位读者都跟我一样清楚(否则,就不会有奢侈品市场了)。
假如你不清楚此类商品在市场上的定价差距,请看下图:
在南京大学的《心理学与生活》课程中,陈昌凯教授讲过类似的道理,总结下来就是:
一个越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购买,标榜和炫耀来获得快乐的人,越有可能陷入焦虑和抑郁。
这些人业已深陷消费自我的漩涡却不自知——
由此,可以窥见其精神状态的长期亏损,
最终会形成习惯性焦躁,及抑郁情绪。
因此,长期以消费—获得—享用为基础的乐趣,
绝非长久之趣。
假设你是一个刚开始挣钱的消费者。
你的收入是 6人民币
(或者你可以把它乘以10的任意倍数)。
你每日需要购买的东西有两种:牛奶和烧麦。
牛奶 2元一杯
烧麦 1元一个
你可以用6元的全部收入购买烧麦,也可以全部花在牛奶身上,当然还可以买两者的组合。
无论你做何选择,都是极为奢侈的选择。
毕竟你的工资只有6元,此时连2元一杯的牛奶,都成了妥妥的奢侈品。
假设随着时间,你的工资涨到了原来的两倍(12元),那时你可能会想:太好了,再也不用为了吃喝发愁了!
但当你迈入便利店——瞬间又傻了眼:牛奶变成了 4元一杯,而烧麦涨到了 2 元一个!
我们认为 1~2元的东西太便宜了,简直是白菜价,但那仅限于工资远远高于此的时候;
一旦物品的价格与你的工资不分高下,
同样的东西就变成了奢侈品。
我想说,那一身香奈儿高定,或那只圣罗兰牛皮手袋,或那辆需要你不吃不喝小半年才能攒出来的豪车……
它们对于18岁时的你来说,就等于牛奶和烧麦
(此处不包括拼爹)
我想绝大多数人,无论贫富,
在走进商店准备剁手时,应该也会尽量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考虑商品的价格,然后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吧。
线上商城的商品和奢侈品更是多到令人目不暇接,
假如你放入购物车的全部是你不需要的,完全随机挑选的,
那到了最后恐怕你买的全是你用不上的。
——承认与否,你终究会在预算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涉及哲学的问题来了......
我们本不需要但却十分喜爱的东西,
是否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呢?
如果是的话,那就没有人在买不需要的东西,
只有人在买超出自己预算的东西……
这种人,就是18岁的我,和也许仍然如此的你。
明明没那么喜欢这个东西,
却总觉得买下它可能会有用。
奢侈品与豪车可以就此名列其中!
——它们本身不见得具备实用性,
也不见得符合我们主观的审美,
但我们出于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去购买、剁手。
买下它的前提是繁多的……需要赚取远高于那 6 元很多倍的工资;
买它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无数个挑灯的夜,悬梁刺股的日,为了谋求那个前提;还需要一段日子的拮据,为了省出那个前提;
买到手后,多半是凌乱大于喜悦的……甚至还需要催眠并说服自己去赞美它的设计,去热爱它的品牌(尽管我可能根本对其一无所知)。
没想清楚这一切之前,我停止对一切奢侈品下手了。
因为我不愿购买焦虑,
更不会鼓动付给我足够宽裕生活费的家人,
替那些大街上、广告牌里行走的焦虑买单。
毕竟,你总不会羡慕菜市场里,
某个在挑选白菜的阿姨吧?
(如果是一颗带着“白菜”Logo的白菜,那就更令人尴尬了)。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道理归道理,买与不买,
手要不要剁,终究都是归你的。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者”,中国经济报道联合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协会、京忠智库及各省市人民政府驻京办、各省市商协会、上市公司、500强企业、央企国企、各大金融机构资源,被誉为赋能经济“三驾马车+”超级集群综合赋能平台,“融媒体+商协会+专家智库+”联手发力,助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以独特的资源优势赋能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