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尔翔:崇高不与趋势相悖

    2025-04-12 17:46:23    作者     浏览量:505009

00000000.jpg

  中经在线讯 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意思是说,强调智慧需借势,力量需待时,崇高理想需借时代之势实现。所谓时势,可以更多地理解为道在不同时代的体现。当今世界,美国搅动世界局势,扰动企业价值实现链,触动消费者的神经,整个国际社会经济的情绪躁动不安。符合时势,就不会乱动。


  时势是道的动态时空演进。“道法自然”说明,要找到道,还得从自然中寻。从时间轴看,大自然经过了四次大的进化、叠加和升华。138亿年前开始的渊宇宙、35亿年前的源宇宙、200万前左右的原宇宙、2021年的元宇宙。每一个宇宙都遵循着不同的道规,中国人创想出四种“信物之画(简称“信画”)”喻示了四种道规。


  宇宙诞生的公认猜想是138亿年前的奇点大爆炸。大爆炸后的最先1秒温度超过1万亿摄氏度,夸克与胶子自由移动,形成类似液态的“能量汤”。之后离子体不断结合,形成系统性越来越强的高维物质,大约46亿年前形成了地球。物质形态演进为:奇点-量子涨落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气体云-恒星-行星-有机分子。


  所遵循的规律可以描述为物理规律的升级过程:无规律 → 量子力学 → 标准模型 → 引力与宇宙学原理 → 热力学与核物理 → 行星科学。中国在哲学层面,描述了世间万物都遵循的规律:道,用太极图来表达。有阴有阳谓之科,负阴抱阳谓之统。即有分别和找共性是一体两面的,作为方法论,科学和统学是一体两面的。设计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总结,也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系统诠释,体现中国“观物取象”的智慧传统。

剪贴板01.jpg

太极(古代哲学)


  生物宇宙诞生于35亿年前。从生命起源的化学奇迹,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宏大框架,再到基因研究的微观突破,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上帝创造”到“自然规律”的深刻转变。基因的发现不仅解释了遗传机制,更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根源——正是基因突变与自然选择的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生命的壮丽图景。但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贡献在于基因的发现,这不仅揭开生命奥秘,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升级的核心动力。

剪贴板02.jpg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史_生物探索


  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主要依赖两项科学突破,一是1951年富兰克林的X射线衍射照片,清晰显示DNA呈螺旋结构;一个是1952年的查哥夫碱基互补配对规则。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验证假设,最终于1953年提出双螺旋结构。后人注意到伏羲女娲图的螺旋形态与DNA结构相似。

剪贴板03.jpg

伏羲和女娲的关系,伏羲和女娲是夫妻吗?


  伏羲女娲图的文化隐喻具体来说是阴阳调和与生命密码。图中的伏羲(持矩)与女娲(持规)人首蛇身、螺旋交缠,象征阴阳平衡与生命繁衍。图中常伴日月,隐喻宇宙规律与生命起源。尽管这种相似性属于文化符号的隐喻投射,而非科学发现的直接依据,但这无论如何都属于科学的创想性前夜。


  人类无疑是宇宙的重要进化成果,也是按照规律改造的重要生力军。人类起源的核心原理依然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类人猿通过数百万年的遗传变异与环境适应逐步演化成人类。从关键化石证据看,南方古猿(400万-200万年前),能使用天然工具,但无制造能力。能人(250万-150万年前):最早能制造简单石器的直立人祖先。直立人(200万-20万年前):掌握用火技术,脑容量显著增加(如北京猿人)。智人(30万年前至今):语言复杂化,艺术与技术爆发(如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

剪贴板04.jpg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 


  人类究竟比一般动物具有什么优势?或许从中国的龙图腾中能得到启发。中国龙图腾是新石器时代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闻一多提出,龙是由蛇、兽、马、鹿、狗、鱼等不同图腾糅合的综合体,反映部落兼并与文化整合。但这更深的意义在于龙图腾揭示了人类进步的秘密,即社会性。这个社会包含三个层次:自我的社会性、我与人的社会性、人与物的社会性。


  自我的社会性体现在人类和动物相比会升维超越自己。人类主要不是在肢体的野蛮上下功夫,而是在心理、知识和认知上进行升维超越。人类大脑容量是黑猩猩的3倍,前额叶皮层(负责高级认知)高度发达,支持抽象思维、语言处理和长期规划。镜像测试表示,人类婴儿18个月大即可通过镜像识别自我,黑猩猩需训练后才能部分通过。人类能反思自身思维过程(如“我为何悲伤”),动物缺乏对自身心理状态的深度觉察。


  我与人的社会性,这主要表现为对道德规范的建构。人类掌握了通过利他来利己双赢思维。物合作处于本能,多限于亲缘群体。人类则会出于道德而非血缘帮助陌生人(如慈善捐赠),甚至发起帮助动物获得免受剥削的权利运动。动物行为受自然选择约束,但人类则会进一步构造禁忌体系,比如通过法律、宗教制定复杂行为规范。


  人与物的社会性,主要体现为人不断外包自己的功能给带有技术的物,形成人物融合的社会。人类的S形脊柱和双足结构解放了双手,使工具使用和复杂劳动成为可能。动物幼崽仅学习生存技能,但人类通过系统化教育实现代际知识传递,为技术迭代埋下伏笔。黑猩猩使用石头砸坚果的行为数万年未变,从石器时代到量子计算机,人类技术呈指数级发展。基于工具,动物迁徙仅为适应环境,而人类则可以计划殖民火星。


  若从概念提出的角度,元宇宙始于1992年;若从技术爆发和产业化的角度,2021年是关键转折点。2020年代至今,元宇宙仍在技术和生态的探索阶段,涉及虚拟经济、跨平台互通、AI生成内容等方向。例如:Web3.0与去中心化技术(如NFT、DAO)的融合。Apple Vision Pro(2023年)等混合现实设备推动沉浸式体验。


  这一阶段的本质是“泛脑基融合训享大模型“”的时代。即人机配合已经发展到人机融合阶段。非碳基信息收集、储藏、运算、决策功能可以达到部分替代传统碳基的水平,即“人“可以不用眼耳鼻舌身,甚至脑。这说明“人”的本质是“大模型”,是逻辑、是认知,而不是数据、知识,而这正是“人”的基因之魂。实践中,人可能同时存在碳基、硅基、泛基等多种形态,如同量子并存。但最有用的部分则是那个“泛基脑”供养的大模型。

剪贴板05.jpg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元宇宙时代自然存在一系列用以叠加的科学规律和科学元素,但用怎样的图腾更加形象地表示元宇宙时代的社会本质?首先必须承认,没有渊、源、原时代,就没有元宇宙时代,因而元宇宙时代的图像必然叠加者太极自然之道、生物的基因之本、社会的利他利己联合。在此基础之上,人类利用信息技术,几乎复盘了人作为生物的生命逻辑,可以做到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对话和融合。


  上图表示,元宇宙人类借助人机融合技术,可以不依靠生物的自然繁衍,而是将深藏于细胞中的DNA模型显化成泛基供养的大模型。由此可见,人的未来是大模型,人的需求是信息,传统实物的需求下降。人类作为大模型,终将主要存在于元宇宙,因而人类产业链必将在渊宇宙中展开。如果这样看,那么传统人才过程、传统时空过剩、传统技术过程、传统商品过剩。在转型的过程中,人们不是就传统展开战争,而是就未来合作创新。


如果这样认知,那么这样应对国际合作战争也不无道理:


   1.充分利用内循环。实现“4+4”两级福利机制构造,鼓励市场不要在刚性需求上互敲竹杠。即“住、医、育、养” +“生、安、行、文”。第一级指的是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当下非刚性需求不足的原因,正在于市场优先满足刚性需求风险的防御心理;第二级则是生活、安全、出行、文化。当下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饮食网络信任等安全问题、人物双流交通成本问题、精神文化低下问题……是消费疲软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利用三公数智平台,就可以大大降低福利成本。


  2.充分利用传统时空。引导放大正在流行的各国居民来中国享受出口退税式购物模式。在能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短期可优先放宽商务、高端旅游签证至180天,辅以严格资格审查和监管。若试点成功且监管体系完善,则可以逐步推广至其他类别,并进一步延长时间。但需避免“一刀切”,保持政策灵活性。中国可以在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剪贴板06.jpg

  3.奔向数字时空。充分发挥数智化三公平台对于改进市场主体联盟、政府监管效能提升、全球经济合作的效力。构造全息数字孪生信息基座(包括先进的源宇宙全球化基座),构造全息信用分层治理基座,构造全息全球价值产供销联盟基座,构造全息融资信用显化创新担当基座(包括直接使用人民币标价和交易)。据此主导全球数字人、数实融合人的社会经济运行,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的5.0版本(e-WPO),避实就虚绕过传统贸易战。


发布:中经在线

编辑:侯晋平 房旭青

编审:熊 辉 王海珠

荐稿:陈海鹏

剪贴板01.jpg

  中经总网·中经在线(全称中国经济报道)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部署,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森林康养建设工作委员会、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等百家权威机构联合共建,北京各省市驻京机构商务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是一家公益性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以“红色领引、小康经济建设、政府三招三引、推进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为企业产品走进国际市场开辟多边贸易”。始终坚持正能量,高唱主旋律,以“报道中国,影响世界;融合发展,共创未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发展”为办网宗旨。依托各大主流经济报刊社,整合3000多家网络媒体,300多家地方电视台,500多家海外媒体,形成覆盖全球的经济资讯交互合作机制。是专注于以经济信息合作为中心的产经资讯交互合作平台,也是面向全国以项目运营为主、媒体、政企、智库、商协会联动发展的开放型融媒体综合赋能平台,同时也是多家报刊社提供媒体支持的融媒体集群矩阵和产业智库资源平台。

1662184173889540.jpg